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經濟增速放緩緣何未沖擊就業

核心提示: 在我國經濟下行、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就業形勢卻保持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喜人態勢,這得益于中國經濟運行一直保持在合理區間,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對就業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強有力的領導,一系列穩定和擴大就業的政策措施,為就業率的穩中有升提供了根本保證。

【摘要】在我國經濟下行、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就業形勢卻保持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喜人態勢,這得益于中國經濟運行一直保持在合理區間,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對就業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強有力的領導,一系列穩定和擴大就業的政策措施,為就業率的穩中有升提供了根本保證。

【關鍵詞】新常態  經濟  就業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識碼】A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經濟運行面臨著一些階段性和長期的壓力,但是中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和穩中有進的總態勢沒有變。近幾年,就業形勢穩中向好、就業率穩中有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亮點。據人社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2016年,中國城鎮新增就業連續四年超過1300萬人。2017年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735萬人,同比增加了18萬人,實現了全年預期目標的66.8%,并且31個大城市一季度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低于5%。整體上來看,新常態下中國就業率穩中有升,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經濟保持在合理區間,持續創造用工新需求

經濟發展是穩定和擴大就業的重要前提,二者具有正相關性。經濟增長是推動就業的根本途徑,只有經濟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才能進一步提升就業增長率。中國經濟保持在合理區間,規??偭康某掷m擴大帶動了就業總量的增加。

從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的影響機理看,一方面,單位GDP增長促進了就業人數不斷增加。當前,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盡管增速有所回落,但是單位GDP增長仍持續拉動就業人數增加,即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對就業產生的拉動能力相較以往仍有所提升??梢哉f,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是就業穩定的一個基本前提。據統計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GDP增長一個百分點,平均拉動就業100萬人;“十二五”期間GDP增長一個百分點,平均拉動就業170萬人;2016年GDP增長一個百分點,平均拉動就業超過190萬人。

另一方面,經濟總量擴大帶動就業總量增加。當前,中國全面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邏輯,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不斷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持續創新、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優化升級等階段性成效初顯,結構優化與就業轉型協同推進,各項宏觀經濟指標企穩回升,在不斷加大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同時,也釋放了巨大的用工需求。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增速放緩,增量不減,經濟總量持續擴大帶動就業總量增加。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GDP增速為6.7%,經濟總量超過74 萬億元;2017年中國第一、二季度GDP增速達到6.9%,經濟總量“蛋糕”持續做大,就業的容量也相應擴大。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持續開辟就業新空間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來,產業結構由工業主導型向現代服務業主導型轉變的速度加快,第三產業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了46.1%,第三產業增加值第一次超過了第二產業,產業結構的優化拓展了就業新空間。產業結構向第三產業轉型對拉動就業的效果非常明顯,第三產業的就業拉動力平均高出第二產業20%。從發展實踐來看,第三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成為創新需求、吸納就業的主要陣地。同時,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對于就業數量的提高、質量的改善、結構的優化都是非常有益的。

中國第一產業發展協調性相對較差,有大量剩余勞動力沒有轉移;第二產業發展協調性較好,促進勞動力就業的作用明顯,但是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協調空間還有很大;第三產業發展的協調性最好,吸納勞動力能力較強,產業結構演變和就業結構轉換也趨于同步。據統計,2016年,我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51.6%,高出第二產業11.8%。2017年至今,第三產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占GDP比重達到56.5%,高于第二產業17.8%。中國第三產業強勁發展態勢的保持,持續開辟了用工需求的新空間。從增加的就業人數來看,從2012年到2016年,中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累計增加6067萬人,就業人數占比從36.1%升至43.5%??梢哉f,中國第三產業在經濟新常態下,成為了吸納就業的蓄水池。

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改革開創就業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大力開展簡政放權和“放管服”改革,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繼出臺,制度改革的紅利創造了大量的用工需求。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府深入開展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市場化進程,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剝離了冗余的監管環節,營造了有利于創業創新的政策環境,以創業帶動就業。2013年以來,我國各職能部門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放管服”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先后分7批取消了434項國務院部門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削減比例高達70%以上,極大地釋放了市場主體創新創業的激情。

二是深入開展減稅降費體制改革。政府積極推行減稅降費、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等相關政策,減輕企業負擔,從多方面共同發力促進就業。比如,“營改增”穩步推進,減少企業重復納稅,降低了創新創業成本,促進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除營改增外,在簡政減稅方面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持續激發市場主體的競爭活力。從2014年到2016年間,我國為支持小微企業發展而減稅的總額高達2700多億元,有效地發揮了財稅政策對促進就業的積極作用。

三是大力促進民間資本投資政策落地。民營經濟是中國創造新增就業崗位的主力軍,政府應有效引導并帶動社會資本擴大就業創業服務供給。在具體實施層面,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促進民間資本投資政策26條。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民間投資170239億元,增長7.2%,比上年同期提高4.4%,連續四個季度保持回升態勢。同時,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多種形式拉動民營經濟發展,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也尤為顯著。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政策促進效應凸顯

近些年,我國政府各部門密集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實了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就業優先的發展戰略,持續發揮了就業政策的引導和促進作用。

一是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以創業帶就業,實現比較充分和高質量就業”。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要促進就業相關制度建設,加快完善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體系,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不斷提高公共就業創業服務能力。當前,中國特色就業政策體系和就業服務網絡框架已經基本建立起來,公共服務體系從省到鄉鎮、社區,也都相對比較完整,這有力地保障了就業形勢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格局。

二是重點群體就業平穩推進。當前,應屆畢業大學生和農民工等重點就業群體的就業穩步推進,創業帶動就業的成效明顯,這得益于政府就業主管部門不斷加大對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的力度,鼓勵自主創業,鼓勵企業創造新的崗位,并采取一些政策措施來兜底應屆畢業大學生和農民工等的穩定工作。據《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報告(2015—2016)》顯示,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凈就業率達到90.58%,凈簽約率為68.64%,創業率為2.93%。據農業部統計,近年來農民工返鄉創業累計人數達到了450萬。根據人社部對2000個行政村的監測結果顯示,2017年一季度末,返鄉農民工中有近10%選擇了創業。返鄉創業正釋放出巨大的潛力和活力,為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增收拓展了新空間。

三是妥善處理去產能中職工分流安置工作。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化解過剩產能中職工的分流安置工作,鼓勵企業內部分流,促進轉崗創業就業,強化托底安置,通過用好用活中央獎補資金和地方配套資金,從市場化就業、政策扶持、就業能力培訓、提供公益性崗位、社會保障兜底等多方面提供服務和支持。2016年,中央財政劃撥1000億獎補資金用于去產能中職工再就業的幫扶工作,全年完成職工分流安置70萬人。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堅持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依法依規的原則,分類施策,精準發力,拓寬分流渠道,加強轉崗再就業幫扶,做好去產能企業職工安置工作”。

深入實施“雙創”戰略,推動就業穩定增長

自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公開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以來,“雙創”活動變得家喻戶曉,新模式、新技術、新業態得到了蓬勃發展。“雙創”活動和新動能培育對就業的拉動效應是十分顯著的。

一方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持續開展,對就業的貢獻率不斷上升。當前,“雙創”戰略的深入實施和新動能的加快培育,已成為強化創新驅動、促進經濟轉型、帶動就業的主要力量。從“雙創”的實踐來看,在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政策引領下,社會各類創新主體攜手合作,線上線下良性互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百花齊放”,就業新動能不斷增長,就業形態呈現多元化,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不斷顯現。從企業層面看,新興業態的就業潛力不可低估,新市場主體和就業形態的大量涌現,極大拓展了就業空間。2017年一季度,全國新登記企業為125.5萬戶,同比增長18%。

另一方面,在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中促進就業。政府在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新動能培育帶動就業的同時,積極培育和加快改造能帶動就業的傳統動能,加快其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通過創造多樣化需求帶動就業,在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中促進就業,形成帶動就業的“雙引擎”。

高度重視就業扶貧,深度挖掘就業潛能

當前,就業扶貧是中國精準脫貧、精準扶貧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也是全面開發就業崗位,釋放就業潛能的重要抓手。

一是出臺就業扶貧工作的指導意見。2016年12月,人社部、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出臺了《關于切實做好就業扶貧工作的指導意見》,以實現精準對接、精準扶貧、促進穩定就業為目標,帶動促進1000萬貧困人口脫貧。通過崗位開發、勞務協作、技能培訓、就業服務等措施,幫助一批未就業的貧困勞動力就業,幫助一批已就業的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

二是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的作用。在就業扶貧中離不開市場化運作,更離不開有效的政府作用。因此,在注重充分發揮市場在勞務輸出、技能脫貧、薪酬激勵、服務培訓等領域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政府要注重就業扶貧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有效地整合公共就業服務資源,鼓勵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參與就業扶貧,注重公益崗位的兜底保障。在就業扶貧中有效地發揮政府與市場兩者的作用,取長補短,深度融合,有利于形成就業、扶貧和社會保障的聯動機制,營造市場和政府綜合就業扶貧的大格局。

三是建立全國就業扶貧基地。人社部、國務院扶貧辦在各地遴選推薦的基礎上,確定了1465家用工規范、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作為就業扶貧基地,提供了近20萬個工作崗位。在開發當地工作崗位、共享用工崗位信息、組織勞務輸出等方面搭建務實合作的平臺,切實把支持幫助農村貧困勞動力求職就業工作落到實處,有利于挖掘就業潛能,促進就業的增長。

(作者分別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導;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助理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孫文凱:《中國近年來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間數量關系解釋》,《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4年第1期。

②郭晉暉:《2016年我國新增就業逆勢增長民生指標超額完成》,《第一財經日報》,2017年3月2日。

③景建軍:《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研究》,《經濟問題》,2016年第1期。

④鮑盛華:《2016屆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0%》,《光明日報》,2016年12月14日。

責編/楊鵬峰  孫渴(見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渴]
標簽: 增速   沖擊   就業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