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觀,從公平的概念、標準、不公的根源、實現路徑等方面對公平觀的內涵進行了科學闡釋,其公平觀呈現出觀念革命性、人民主體性、實踐指向性、理論生長性等特質。馬克思公平觀蘊含的人民立場、物質前提、制度規定、共富目標等內容,對踐行共享發展理念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 公平觀 共享發展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共享發展理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中國實際對馬克思公平觀做出的新的中國解讀。堅持共享發展可以而且應該從馬克思的公平觀中汲取寶貴的思想滋養。
馬克思在揭露當時社會不公平現象的制度根源、批判資產階級公平觀的過程中,對公平問題作了深刻的闡釋
一般說來,所謂公平是指“處理事情合乎情理,不偏袒,無偏私”,也就是俗語中的“一碗水端平”。就社會公平而言,它包含公民參與經濟、政治和其他社會生活在機會、過程、結果等方面的公正、平等,可以從多個角度展開探討。在馬克思看來,公平是一種歷史的范疇。強調要到物質生產實踐的現實運動中去考察社會公平,認為公平總會受到一定時代的經濟結構、階級力量對比和文化發展情況的影響。
在不同社會制度下,公平的標準不一樣。即使是在同一社會制度下,不同的階級由于經濟地位和利益訴求不同,對公平標準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沒有一個普遍適用于各個不同社會制度下的絕對統一的公平標準。正如馬克思指出,資產者根據自己的公平觀作出價值判斷,公平是由那個時代特定物質生活和階級立場所決定的。從個人的視角來看,公平標準容易受到個人意志、欲望、興趣等主觀因素的干擾而表現出一定的片面性、狹隘性。從社會來看,衡量公平要以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發展、是否有利于促進人的發展為參照。
在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勞資之間不可能在公平的條件下締結協定,社會不公平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交換看上去是獨立自由的個人完全自愿的結果,“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實際上,形式上的公平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公平,私有制之上的所謂的等價交換是以生產資料占有的不平等為前提和基礎的。
如何實現公平呢?首先,公平的實現須具備一定的物質前提。離開生產力的發展大談社會公正,只能陷入庸俗空洞的平均主義泥潭。其次,公平的實現必須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證。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勞動異化和社會不公的根源,只有揚棄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再次,實現公平離不開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共產黨人服務人民的根本價值理念與其公平觀是內在統一、高度契合的。在復雜的歷史條件下,在追求人類解放的歷史過程中,能夠帶領群眾實現真正公平的領導者只能是無產階級政黨。
馬克思公平觀具有觀念革命性、人民主體性、實踐指向性和理論生長性的理論特質
與其他形形色色的公平觀相比,馬克思的公平觀具有如下鮮明的理論特質:
觀念革命性。馬克思先前的古典自由主義、空想社會主義及黑格爾正義觀,往往把公平視為超歷史的道德范疇。馬克思沒有止步于道德批判,認為立足于道德義憤的譴責無論多么強烈也不能代替科學的分析。他將公平納入歷史觀的視野,通過對空想社會主義等公平思想的剖析批判,從生產方式的變革中去探尋公平實現的社會路徑,在變革哲學世界觀的同時也完成對傳統公平觀的變革,創立了科學的公平觀,實現了真理與價值的統一。
人民主體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活動的主體。馬克思對社會公平問題的考察,不是從“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出發,是從“現實的人”、從人民群眾出發,根據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關系的狀況來揭示公平的實質。其公平觀始終關注人的生存境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人的尊嚴,維護人的權利。
實踐指向性。馬克思公平觀是對資本主義社會中貧困積累與財富積累矛盾等時代問題的積極回應,具有強烈的實踐指向性。在馬克思看來,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同樣地,從理論上解釋不公平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在理論的指導下用革命的實踐去消除不公、爭取公平。
理論生長性。馬克思的學說不是教條,它提供的是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正因為如此,馬克思的公平觀具有極強的理論生長性。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共享發展的理念,正在推進馬克思公平觀的當代中國實踐和創新。
馬克思公平觀對踐行共享發展理念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延續了馬克思對人的生存發展的關注和對公平正義的追求。馬克思公平觀蘊含的人民立場、物質前提、制度規定等,對踐行共享發展理念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人民性特質彰顯共享發展的主體。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一切財富的創造最終要回饋大眾”的思想。人民主體性更是馬克思公平觀的重要理論特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當前,正在中國蓬勃發展的共享經濟,在一定的意義上體現了共享發展的理念。共享的主體是人民,共建的主體也是人民。在推進共享發展的進程中,要力爭做到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
生產力發展奠定共享發展的物質基礎。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取得政治統治后要“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一個社會的共享程度和水平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只有不斷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才能為實現共享發展奠定物質基礎。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約為34522億元,比2015年上漲103%,參與共享經濟活動人數超過6億人,其中提供服務人數為6000萬人,創造了大量的靈活就業機會。共享經濟是對生產力的極大釋放,推動著生產關系層面的生產資料歸全體勞動者所有。
社會主義制度提供共享發展的制度保障。要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必須消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制度都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我們要通過創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為因素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一方面,要堅持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及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制度。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提高資源配置和運行效率,在公有資本不斷保值增值的基礎上,探索構建利潤全民分享機制,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轉移支付,推進精準扶貧,完善企業扶貧濟困的稅收政策,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要完善相關法律或政策法規,通過適當制度安排解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共享”中的信用維持和共享平臺監管問題,搭建信用制度體系;出臺適用于共享經濟的雇傭法、稅收法等,明確參與主體的權利、責任,保障參與共享經濟的組織群體的合法權益。
共同富裕目標引領共享發展的追求。共享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也是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共享發展的目標導向,共同富裕是共享發展的必然結果。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弗雷德·特納(Fred Turner)在《數字烏托邦:從反主流文化到賽博文化》中描寫道:人人向往的世界是“每個單獨的個體都可以實現個人利益,同時又可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所有人都是一家人。”或許可以將此視為信息化條件下人們對共享發展追求的一種表達。
(作者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張留財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
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③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