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道德社會化與外部環境密切相關,良好的外部環境能推動青少年道德社會化,不良的外部環境則會制約青少年道德社會化。當前青少年道德社會化面臨著家庭教育環境退化、學校德育環境缺失、社會文化環境較差等問題,影響了青少年的道德成長。所以,應優化青少年道德社會化的外部環境,培育外部合力,以更好地推進青少年道德社會化。
【關鍵詞】青少年 道德社會化 外部環境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青少年道德社會化是將外部環境所蘊含的道德思想、價值觀念、社會規范等內化為青少年的自我道德價值的過程。外部環境是指人類生存的外部世界,也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條件、社會關系、精神文化的綜合體。從唯物辯證法角度看,青少年道德社會化和外部環境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良好的外部環境能夠推動青少年的道德社會化,不良的外部環境會影響和制約青少年的道德社會化。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利己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文化思潮給青少年道德社會化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為此,應通過優化外部環境的方式,推進青少年道德社會化。
青少年道德社會化的外部環境制約
青少年道德社會化主要在家庭、學校、社會中完成,因而,可以從家庭教育環境、學校德育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分析青少年道德社會化問題,探究青少年道德社會化的外部環境制約因素。
家庭教育環境退化。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第一課堂,家庭環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少年的興趣愛好、個性發展等,影響青少年的道德社會化進程。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變革期,家庭結構、家庭形式等發生了深刻變革,家庭穩定性也遭到較大考驗,這些直接影響了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也給青少年道德社會化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許多家長教育理念存在缺陷,教育方法不合理,或片面重視子女學習成績,忽視子女道德教育;或過分溺愛子女,對子女百依百順等;或對子女管教過于嚴厲,以簡單粗暴教育子女等,這些都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個性成長,影響了青少年道德社會化。”①
學校德育環境缺失。學校是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開展教育活動的社會機構,它不僅承擔著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教育責任,還承擔著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責任。就思想道德教育而言,學校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內容,以公民道德規范為基本要求,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推進青少年道德社會化。但是許多學校以考試成績、升學率等為價值導向,“重知識,輕能力;重智育,輕德育”,忽視了思想道德教育,無視學生良好道德習慣的養成。此外,在應試教育理念指導下,學校的管理體制、課程設置、評價制度、教育理念、人際環境、輿論環境、教育內容等都有著明顯的功利性傾向,這些給青少年道德社會化帶來了消極影響。
社會文化環境較差。人是社會性存在物,社會文化會影響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信仰。在青少年道德社會化過程中,積極向上的文化環境能夠激勵青少年追求真、善、美,培養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確的價值信仰;消極落后的文化環境會傳播假、惡、丑,甚至將青少年引入歧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潮泛濫,誠信缺失、信仰虛無、道德失范等問題屢見不鮮,迷信、兇殺、暴力、色情等低俗文化泛濫,這些給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帶來消極影響,也阻礙了青少年道德社會化的順利進行。”②
優化家庭教育環境
首先,推進家庭美德建設。家庭美德是調整家庭成員關系、處理家庭問題的道德規范,也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內容,開展家庭美德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諧美滿的家庭,也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與和諧穩定。因而,應以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勤儉持家為基本準則,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美德教育,為青少年營造寬松、和諧的家庭環境,以更好地推進青少年道德社會化。
其次,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家長是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價值觀念等會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少年。因而,應深入開展家庭教育培訓活動,向家長介紹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育觀等,以提高家庭教育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同時,還應通過社會組織、新聞媒體、司法機構等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教育活動,普及各種家庭教育知識,以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以便為青少年道德社會化營造良好環境。
優化學校德育環境
首先,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應試教育理念下,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者,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機械地進行技能訓練,這些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正如陶行知所說,“若拘束太過,則兒童形容枯槁……身體如此,道德上的經驗又何嘗不然”。因而,在學校德育建設中,應摒棄以考試成績、升學率等為導向的功利性教育理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不斷創新德育內容、德育形式、德育實踐活動等。
其次,創造良好的學校德育環境。學校德育環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少年的道德成長,影響青少年道德社會化進程。為此,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黑板報、校園廣播、圖書館、校園網等為學生創造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要加強學校制度建設,健全班級管理制度、學生守則、道德規范等制度規范,以更好地優化學校的制度環境,為青少年道德社會化創造有利條件。
優化社會文化環境
在當代社會中,新媒體快速崛起,互聯網、智能手機等已進入千家萬戶,成為青少年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微信、微博、QQ、BBS等新型社交平臺迅速發展,成為影響青少年道德觀念和價值觀的重要形式。這些大眾傳媒和社交平臺不僅傳播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還摻雜著許多消極、落后、庸俗、墮落的腐朽文化,這給青少年道德社會化帶來許多消極影響。
為此,應加大對大眾傳媒和社交平臺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傳播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文化的行為;要加強對互聯網的監管力度,通過技術手段控制低俗、庸俗、媚俗文化的泛濫。同時,要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道德實踐活動,用優秀文藝作品占領社會文化傳播的主陣地,努力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從整體上優化外部環境
青少年道德社會化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發揮學校在德育環境優化上的主動性。隨著社會現代化轉型的深入,傳統家庭結構逐漸解體,社會教育功能日漸凸顯,并深刻影響著青少年道德社會化。因而,學校應將道德教育延伸至校園之外,努力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社會德育環境。比如,學校要積極參與社會文明創建活動、道德實踐教育、普法宣傳等,大力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其次,要建立多元化、互動式的德育機制。比如,可以整合教育部門、企事業單位、學生家長、社區委員會等德育資源,形成青少年道德社會化的合力;可以成立家長教育委員會、社區教育委員會等,建立青少年道德教育長效機制,努力營造“互參互管,互幫互促”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環境。
社會環境總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信仰等,改變著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青少年道德社會化不僅與青少年的道德主體性、能動性等密切相關,還與家庭教育環境、學校德育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等外部環境密切相關。因而,我們要不斷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學校德育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等,努力為青少年創造良好的道德社會化環境,以更好地推進青少年道德社會化。
(作者單位:安陽師范學院思政部)
【注釋】
①高德勝:《道德教育的時代遭遇》,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
②白志賢、周峰、譚園:《青少年學生道德社會化的環境影響因素與優化》,《教學與管理》,2009年第11期。
責編/溫祖俊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