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處在經濟全球化向何出去的十字路口,面前有兩條路線:一條路線是在“本國優先”的口號之下,通過貿易保護主義找出路,這是一條利益全球化的路線,顯然不是出路。另一條路線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之下,通過社會生產力的合理布局、通過金融資本和實體經濟的合理結合、通過全球治理優化和經濟政治秩序的合理系統改革,推動經濟全球化進入新的階段。正如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所說的,“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由此而來的就是“一帶一路”倡議。
世界經濟發展長周期帶來的重心轉移,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將同發達國家一道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新階段,這又是“一帶一路”宏大構想應運而生的歷史條件。“一帶一路”提出以來,已經獲得了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響應和參與。不僅許多發展中國家成為“一帶一路”的支點,而且一些發達國家也積極參與。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走向呈現出一方面發達經濟體矛盾激化,另一方面發展中經濟體和平崛起的現象,而且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速已經快于發達經濟體。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2016年已經達到80%。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金磚+”構想還將推動發展中經濟體在南南合作中進一步加快發展。與此同時,世界經濟長周期、大變動進程當中的新動能,應當是既包括發展中經濟體的大發展,也包括發達經濟體的再發展。總之“一帶一路”的宏大構想反映的就是這樣一種通過長周期、通過新動能、通過大變動,并且通過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的新協調,推動經濟全球化進入新的階段。
“一帶一路”宏大構想的基本歷史特點在哪里?我認為就中國國內而言,標志著中國的東、中、西部經濟,出現一個新一輪的聯動發展。就世界而言,標志著經濟全球化正在由海洋經濟全球化邁向海陸經濟全面打通,出現一個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經濟。“一帶一路”整合了集裝箱海運、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空運、互聯網、現代網絡金融產品等新老工具,全方位打通海洋經濟和內陸經濟,從而全面帶動中國東、中、西部的經濟躍升,帶動歐亞大陸從東到西,直到連通非洲、美洲的經濟大陸合作和發展。
“一帶一路”提出之初,有人把它說成是中國國內過剩產能的轉移,有人稱它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有人稱之為新殖民主義,說它排斥歐洲、美國。所有這些言論都以南北對立沖突的狹隘思維看問題,沒有理解“一帶一路”宏大構想的本質是合作,是順應經濟全球化進入新階段的時代潮流,進而提出的合作共建、戰略共享。
攜手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中國融入全球化絕非輕而易舉,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準備應對種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總而言之,以政策溝通、道路溝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五通”為特點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包括今天我們這個論壇所要共商的媒體合作,應當成為經濟全球化進入新階段的強勁動力和重要標志。
(人民論壇記者翟羽佳根據錄音整理,未經作者審閱)
責編/張寒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