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精準扶貧戰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而辯證思維的運用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導原則。在當前精準扶貧工作的攻堅期,我們應該利用辯證思維來找到問題的關鍵點,多出奇招、多出妙招,科學地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系,勠力同心、協作攻堅。
【關鍵詞】辯證思維 精準扶貧 全局觀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大八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領導干部深入學習掌握辯證思維方法,盡量避免“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的現象出現。利用辯證思維來保證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要求我們必須用發展、聯系和全面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學會運用矛盾運動規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精準扶貧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進行精準扶貧工作時,我們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根據扶貧對象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扶貧工作的形式,否則可能不但達不到扶貧目的,還會給扶貧對象帶來新的困難。在實踐中,一些地方出臺扶貧項目不考慮實際情況,盲目地開展扶貧工作。此類問題的出現正是由于部分干部在實際工作中缺乏辯證思維,看不到脫貧攻堅工作的異常艱巨性、復雜性,習慣于用尋常思維進行簡單化處理,沒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各地區在進行精準扶貧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利用動態的思維來處理問題,不但要看到目前那些特別突出、特別緊急的難題,還要把眼光放長遠,加大力度去攻克那些長遠的、根本性的困難。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地區的領導干部只看到了部分貧困戶存在缺少住房的問題,卻未能想到安置好住處后貧困戶的生計問題。在進行精準扶貧工作時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搞清貧困實際,掌握貧困實情。
精準扶貧是在我國發展進入群眾訴求增多、社會矛盾多發的新階段下提出的,情況非常復雜、困難特別巨大、任務十分繁重,只有堅持從貧困人口的客觀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書本、從主觀想象、從長官意志出發,才能腳踏實地制定政策、因地制宜出臺方案。扶貧必先識貧,只有把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貧困原因都搞得一清二楚,才能扶真貧、真扶貧。精準扶貧實質上是基于客觀規律的科學扶貧。只有采取精準扶貧,尊重扶貧工作的客觀規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扶貧效果,才能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精準扶貧應當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
毛澤東同志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曾提到“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所以在進行精準扶貧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哪些對象是需要重點扶貧的,做到摸清底、把好脈,否則在進行扶貧工作的時候就不能抓住重點,達不到精準的目的,在制定扶貧措施的時候就無法做到有的放矢。研究精準扶貧問題、推進精準扶貧工作,要多到那些困難較多、情況復雜、矛盾尖銳的地方去調查研究。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愁的問題,更要主動調查研究,真正做到聽到實話、獲得實情、收到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其扶貧思想時重點強調,“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記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我們在確定哪些是貧困戶的時候要做到講求實際,不出現偏差,要做到公正,不可偏私。這樣才能將精準扶貧工作落到實處,打贏這場艱苦的扶貧戰役。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分批分類扶貧的思想觀點,正是從實際出發的最好體現。首先,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就是對于那些具備硬件條件的群體,要加強技術培訓和業務水平的提升,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扶貧政策。其次,通過移民搬遷安置一批,這主要是對于那些居住環境比較差、缺乏環境資源的一批人,開展居住地搬遷的政策,將這一群體搬遷到那些居住環境和資源相對比較好的地方,同時還要持續地開展扶貧幫難的工作,一直進行到這些人最終擺脫貧困為止。再次,利用醫療救助扶持一批,即對于那些有非常大醫療壓力的群體,要解決其就醫困難,防止因為疾病導致的貧窮,同時也要避免一些人因為疾病而重新成為貧困人口,白白浪費了精準扶貧工作的人力物力。最后,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主要是對于那些勞動能力低下或者不具備勞動能力的人,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果斷通過低保等民政救助的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條件。
精準扶貧應當勠力同心、協作攻堅
要實現物質幫扶和精神幫扶相統一。物質幫扶是一種通過提供物質產品解決現實困難的形式,而精神幫扶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扶貧幫助。毛澤東同志在其所寫的《矛盾論》中提出:“在唯物辯證法看來,變化的首要依據是內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俗話說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央視新聞聯播報道過的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的精準扶貧工作,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關于內因起決定性作用的案例。該地區貧困的主要原因是當地民眾的思想觀念與外部世界的發展嚴重脫節。如果不從根本上找到癥結,喚起貧困民眾的精氣神,光靠政府單方面的扶持,是無法改變這一地區貧窮落后局面的。如果能讓貧困群眾保持昂揚進取、不懈奮斗的精神狀態,那么對于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將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當前的精準扶貧工作中,既要關注內因,也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扶貧先要從扶貧對象,也就是哲學角度的內因出發,要把那些相對貧困的人群的精神狀態提上來,然后才能夠從外部條件采取對應的措施。有些地區貧困的原因是地處偏僻,交通非常不方便,導致這些地區往往擁有非常好的旅游資源卻不能被很好地利用,居民無法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此時,我們要創造良好條件,發揮外因的促進作用。只有做到兩者兼顧,才能使那些真正貧困的人擺脫貧困局面,實現共同富裕。
精準扶貧應當樹立全局觀念
我們在看到精準扶貧取得的一系列豐碩果實的時候,也應該看到當前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現在扶貧措施的制定上仍有不足之處,一些扶貧工作都是粗放型的,沒有形成精準的模式。有些扶貧工作變成人情扶貧和關系扶貧,一些腐敗現象屢禁不止,從淺表層次上來看,是工作方式上出現了問題,而本質上是扶貧理念出現了偏差。思考和推進精準扶貧,應該自覺堅持運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即從全方位考慮問題,考慮事物之間的聯系,盡量做到不片面化;從發展的角度看問題,全面分析貧困問題,進而解決貧困問題。
精準扶貧要求我們拿出務實的態度,不能粗放式地、籠統地處理問題,要做到精細和具體。從小的問題上入手,要有水滴石穿的信念,不能只喊空洞的口號,否則,不但不能對問題的解決起到推動作用,還會破壞我們黨求真務實的形象。特別是當前精準扶貧工作矛盾重重、問題交織的情況下,更應該保持精準的原則,工作更應該有針對性。
精準扶貧是一個長期工程,不能冒進,不能粗心,需要處理好“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之間的關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精準扶貧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而辯證思維的運用,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導原則。在當前精準扶貧工作的攻堅期,問題重重,矛盾錯綜復雜,我們應該利用辯證思維來找到問題的關鍵點,多出奇招、多出妙招,科學的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系,以辯證的態度分析問題。在制定方針政策的時候,要有寬廣的胸懷和長遠的態度,在聯系中謀發展,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多打基礎、多創新,不做焚林而獵、竭澤而漁的事。我們要將精準扶貧的各項方針政策落到實處,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才有可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分別為武漢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武漢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②宋海:《關于精準扶貧戰略思想的認識》,《全球化》,2016年第10期。
責編/溫祖俊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