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京津冀協同發展亟待人才支撐

核心提示: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規劃實施過程中,人才與區域經濟動態對接是必須解決的問題。要促使人才與區域經濟動態精準對接,就要加大河北省高校建設,自主培養人才;加快京津冀產業轉移,促進人才流動;發揮國家政策傾斜優勢,吸引全國人才。

【摘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規劃實施過程中,人才與區域經濟動態對接是必須解決的問題。要促使人才與區域經濟動態精準對接,就要加大河北省高校建設,自主培養人才;加快京津冀產業轉移,促進人才流動;發揮國家政策傾斜優勢,吸引全國人才。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  人才  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京津冀協同發展,指出“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來有1億多,土地面積有21.6萬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完全能夠相互融合、協同發展”;“著力加快推進市場一體化進程,下決心破除限制資本、技術、產權、人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各種要素按照市場規律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人力資源作為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它的融合與對接,對于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至關重要。

京津冀大經濟圈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區域經濟發展仍舊不平衡

京津冀大經濟圈概念已深入人心。現如今人們在提及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時更多是以京津冀簡稱,這充分說明了京津冀大經濟圈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而概念的深入人心是該地區建設文化認同的前提。只有真正抹去北京人、天津人心理上的地區優越感,增加河北人的自信力,才能保證三地區的人才自由流動。文化包容、心理認同是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條件。2017年4月,雄安新區正式設立,這一戰略的實施從心理層面為河北地區的群眾增加了信心。眾所周知,河北省是我國的勞務輸出大省,為謀得更好的發展機會,上千萬的河北勞動人口外出打工,其中京津兩地占絕大多數,而雄安新區的成立,讓一部分人可以在本地區就能獲得和京津兩地一樣的發展機會。這一政策如果能順利實施,不僅能夠加快河北省的經濟發展,也能為河北人帶來文化自信、心理自信。讓京津冀三地區的民眾互相認同、互相接受,是協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盡管京津冀大經濟圈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區域經濟發展仍舊不平衡,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京津兩地的人均GDP遠高于河北。各省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天津市人均GDP為115613元,北京市人均GDP為114690元,分別排在全國的第一、第二位,而河北的人均GDP只有42866元,排在全國第19位,這明確顯示出河北與二者的差距。除此之外,從京津冀三地的互相聯系來看,京津兩地的互動更為頻繁,而河北省只有唐山、廊坊、保定等少數地區能夠真正融入到京津兩地的發展中,而張家口、承德、邯鄲、衡水等地區則較少能享受到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紅利。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完成產業轉移,減輕北京負擔,將污染較重型、勞動密集型的企業轉移到河北地區。但從目前現狀來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轉移還算順利,而污染較重型的企業不僅沒能為河北省的經濟發展帶來預想的幫助,反而加重了河北省的環境污染。

京津冀人才分布不平衡是京津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河北經濟發展速度明顯落后京津兩地,除了國家政策、區域文化觀念的原因,其中影響最大的還是人才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匹配。要解決人才匹配問題,首先要明確京津冀人才分布的現狀。

21世紀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是科技和人才,一個地區經濟的快速騰飛一定有著眾多優秀人才的支撐。以世界高科技中心硅谷和中國高科技中心深圳為例,這兩地都匯聚了大批的優秀人才,才支撐起區域經濟的崛起。反觀京津冀三地,人才分布不平衡,三地的優秀人才多集中在京津兩地,而河北地區則人才相對匱乏。京津兩地一方面以人才優勢為依托推動經濟繼續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利用經濟快速發展的優勢吸引河北地區優秀人才的到來,長此以往會陷入惡性循環,使三地人才分布更加不平衡。京津冀地區人才分布呈現出以北京為中心向外逐漸減少的趨勢,北京最多,天津其次,河北最少。在產業人才分布上,京津兩地以高精尖產業、金融產業、服務業為主,而河北地區則以工業為主。

京津冀地區人才分布為什么不平衡?原因在于,河北省雖然是我國的教育大省,但河北省的重點教育是在中學階段,而最為關鍵的大學教育以及職業教育則遠落后于京津兩地,尤其落后于北京地區。簡單從高校分布數據來看,北京有26所211大學,天津有3所,河北省只有1所,并且位置在天津地區。即使河北省的中學教育很優秀,但學生選擇接受大學教育和職業教育時,大多仍然會選擇北京和天津。這樣一方面導致河北地區的優秀人才嚴重流失,另一方面致使大批人才涌入京津兩地。從吸引人才能力的角度來看,京津兩地作為我國北方最重要的兩個城市,其所能提供的文化、環境等優越條件是河北省任何一個市區都不能相比的,而一些知名企業也大多落戶京津兩地,也促使河北省大量人才流向那里。

多措并舉,推進京津冀人才均衡分布

人才是第一資源,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要求三地的人才更加均衡分布,這就要通過一些制度、環境的改變促進三地人才的自由流動,使人才與區域經濟發展能最大程度地匹配。

加大河北省高校建設,自主培養人才。經濟發展看人才,人才培養看教育,從目前情況來看河北省要想以人才推動經濟發展,依然要以自主培養為主。人才培養的最重要階段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在這方面河北省遠遠落后京津兩地,因此河北省最先要重視的就是高校建設。高校建設要有方向、有目標、有針對性,結合未來經濟發展趨勢以及經濟格局分布來選擇人才培養的方向。河北省的經濟發展趨勢是承接京津兩地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環境污染較重的產業,這就要求河北省的高校建設中人才培養要以科技創新型人才和環境治理型人才為主,以科技創新人才帶動增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經濟利潤,以環境治理人才保證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改善環境質量。這方面不僅需要河北省自身的努力,同時還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如增加教育經費、調配師資人才等。除河北省外,京津也應該針對自身經濟發展趨勢培養與之相匹配的人才。

加快京津冀產業轉移,促進人才流動。在加大河北省高校建設、自主培養人才的基礎上,要加快京津兩地向河北地區的產業轉移速度,以留住培養的人才。培養人才依靠高校建設,而留住和吸引人才則需要依靠產業支撐。除加快京津兩地產業向河北省轉移之外,河北省也要將與自身發展不適應的產業向外地轉移,比如將畜牧業、種植業以及一些高耗水、高耗電的企業向更加合適的地區轉移。“騰籠換鳥”是最健康的經濟發展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發揮好宏觀調控職能。需要注意的是,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交通、醫療、教育等一系列的配套設施建設。

發揮國家政策傾斜優勢,吸引全國人才。京津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國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促進該地區的發展,如北京中關村高科技產業園的建立、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河北雄安新區的規劃等,都是國家政策傾斜的表現。京津冀地區要充分利用這些政策優勢,吸引全國各地的人才前來共同推動經濟發展。尤其是在當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經濟環境下,良好的國家政策更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條件之一,京津冀地區需要做好的就是將這些國家政策真正落實,并加大宣傳。要結合自身需求,實現人才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合理匹配。要學會招商引資、招人聚才并舉,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者分別為邢臺學院講師;邢臺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7年河北省科技廳計劃項目“京津冀協同發展視角下河北高校人才與區域經濟動態對接的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6457647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 薄文廣、陳飛:《京津冀協同發展:挑戰與困境》,《南開學報》,2015年第1期。

②《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責編/陳楠  溫祖俊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王妍卓]
標簽: 京津冀   人才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