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長期以來的執政理念,但當前一些人對為人民服務思想存在的合理性和實現的可能性還有所質疑。這需要從為人民服務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必然聯系,為人民服務新的時代內涵,以及為人民服務與尊重個人正當利益的關系這幾個維度,重新審視和全面理解為人民服務思想。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為人民服務 個人正當利益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講話中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他進一步強調:“全黨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這充分顯示出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
為人民服務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著內在聯系
首先,為人民服務的社會基礎源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這一根本性質決定了中國市場經濟的性質就是為人民服務。其堅實的理論基礎源于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馬克思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堅持用批判的辯證法來分析看待社會,形成了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為最高目標的社會發展理論,這是我們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理論依據。
其次,就市場經濟本身而言,一方面市場經濟是把人作為目的。這一點,康德從處于上升期的西方市場經濟中早已把握到。他認為人是互為目的,任何人都不能把別人單純當作工具,否則就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自身的權利同樣也存在被踐踏的可能。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也是一種服務經濟。這是由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矛盾關系決定的。市場經濟仍以交換為目的,人們在市場上進行商品買賣,商品作為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矛盾統一體,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要獲得利潤,就必須為社會、為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的服務,只有如此才能獲得價值。市場經濟包含了為人服務的因素,這在一定的意義上,反映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具有一致性。
當然,市場經濟作為一種利益經濟,包含諸如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缺點和消極因素。這些弊端在資本主義社會受私有制的影響而得以極端發展,使絕大多數人難以獨立自由的發展。而這恰恰需要社會主義制度,也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社會才能從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真正創造者的角度出發,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尊重人的主體性,克服市場經濟使人性異化的弊端,為絕大多數人服務,進一步提升人的主體性,促進人全面自由的發展。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為人民服務具有內在的必然聯系。
宣傳教育引導人們為人民服務時,應該處理好先進性和廣泛性之間的關系
第一,為人民服務的對象在新時期更為廣泛。人民是個歷史的范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在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祖國統一和社會主義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的范圍。每個人都處在服務與被服務的社會主義大家庭之中,每個對象既是服務者,也是被服務者。國家、民族、個人是一個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命運共同體,在增進全體社會成員幸福的同時就是在增加勞動者自身的幸福。因此,社會主義社會完全與私有制社會不同,為人民服務的實質就是人民群眾的自我服務。勞動者之間的平等互助,是目的和手段的統一而不是少數人成為目的,而大多數人成了手段。
第二,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知識多少不同,理解內化的能力、思想狀況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當特別注意先進性和廣泛性的統一。對于共產黨員領導干部和有覺悟的先進分子來說,奉行的價值標準是大公無私或者是先公后私地為人民服務,即在通常的情況下,能夠自覺地為國家、集體、他人努力多做貢獻,自己的正當利益同時也得到保障,但在必要時刻,為了國家和集體利益能自愿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助人為樂層次的為人民服務就是在主體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他人,引領社會公德向好的方向發展,弘揚正能量。但我們也不得不正視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的思想境界、覺悟程度相對較低的狀況仍然存在。所以,我們也應當肯定每一個普通勞動者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為社會提供服務并獲得個人的正當利益的行為。
當前一些人對為人民服務的信仰程度有所降低,這與市場經濟的功利主義倫理基礎有關,當然也與傳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局限性有關。這種局限性之一就是沒有認識到個體的差異性,用過高的理想目標要求了各個階層、各年齡段的社會成員而導致“悖愿效應”。 因此,在宣傳教育引導人們為人民服務時,應該處理好先進性和廣泛性之間的關系。
正視個人利益,維護個人正當利益,這是引導人們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基礎
前文提及的傳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局限性還有一點,就是片面強調集體利益高于一切,而忽視個人正當利益。社會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動的本質屬性,在個人與社會、個體與群體的統一關系中居于主導地位,所以要求人們樹立社會本位的人生觀、價值觀,強調個人要為國家、集體做貢獻。但我們不能割裂個人與社會相統一的關系,片面地、一味地強調集體利益和社會價值,而忽視個人的正當利益和自我價值。如果片面強調集體利益高于一切,而忽略了個體利益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人們就會因個體及其正當利益和存在價值被忽視而懷疑集體利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因此,現實社會中不能用集體利益的至高無上性取代個人利益的正當性,這樣就犯了以個別代替一般的錯誤。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正視個人利益,維護個人利益的正當性,這是引導人們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基礎。個人利益得到尊重和保護是政府合法存在和社會進步的基礎,社會進步了,個人的利益也會得以增加。
在如何看待個人利益的正當性問題上,還需澄清一個錯誤認識,必須嚴格區別個人利益的正當性和自私自利的非正當性。那么什么是“自私”和“正當”呢?其區別的關鍵點是看為了自己利益是否“損人”。損人利己就是自私,利己不損人就是正當。那么,怎樣鑒別是否損人了呢?這就要以社會規則(善良正義規則)為尺度,當人的行為違背了這樣的規則就損人了,就是自私行為,必須堅決予以譴責和反對。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追求個人利益即利己不損人,是正當的,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當然,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更應當在全社會宣揚集體主義的主旋律,通過德育教育使人變得更加高尚和偉大。引導人們的行為從利己不損人上升到利人利己或舍己為人,即將個人利益從低層次上升到高層次需求,并把獲得的利益反饋給社會,使社會主義良好道德風尚得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彰顯。
(作者為內蒙古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2014年擇優資助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4JDSZH06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責編/孫娜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