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新思想 > 權威解讀 > 正文

全面深改這五年,啃下多少“硬骨頭”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五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黨中央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為此,海外網回顧梳理過去五年黨和國家提出的重要思路、重要戰略、重要舉措,全面展示經濟社會取得的新發展、新變化、新成就。

-------------------------------

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時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很不平凡的5年。過去的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5年,開辟了全面深化改革新時代。

改革主旋律

改革是利益的調整。恩格斯曾斷言,社會主義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證明,改革正成為我們黨的鮮明旗幟和當代中國的時代特征。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全黨工作的重點應該從1979年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開啟了改革開放時代。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開始市場經濟探索。1992年10月,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之后這一提法一直延續下來。1993年11月,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了市場經濟的基礎框架。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和任務”。這些決定,從不同方面,推進了改革進程。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突降,我國經濟在洗禮和挑戰中尋找著自己的新方向。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十八屆三中全會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是歷次三中全會中最全面的改革規劃。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突破的是思想“禁區”,那么,全面深化改革則是趟利益“雷區”,難度和風險可想而知。

改革新成就

十八大以來,我們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黨中央舉旗定向、謀篇布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定期召開深改領導小組會議,抓大事、謀全局,部署推動重點改革和相關工作,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共出臺1500多項改革舉措。

2014年,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確定的80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有關部門還完成108個改革任務,共出臺370條改革成果。2015年,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確定的101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有關部門完成153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臺改革成果415條。2016年,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確定的97個年度重點改革任務和128個其他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還完成了194個改革任務,各方面共出臺改革方案419個。

經濟體制改革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發展動力活力增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入人心。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央作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決策,“三去一降一補”取得階段性成效。經濟改革是重點,而國企改革則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改革有序展開,放開電力、石油、天然氣、鹽業等行業競爭性環節和公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市場準入,民間資本進入更多領域。全國國有企業公司制改制面達到90%,建設規范董事會的央企已有80多家;混合所有制改革穩妥實施,到2016年底央企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占比為68.9%,國有資本功能不斷放大;2017年,中國聯通等一批大型國企混改方案獲得社會普遍好評。

在經濟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的同時,政治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繼續完善;文化體制改革邁出新步伐,中華文化復興,文化產業創新創造活力進一步釋放;社會體制改革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眾獲得感持續增強;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框架基本形成;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協調推進,反腐敗成就舉世注目,管黨治黨正在實現制度化規范化;“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的發展理念成為社會風尚。各項改革“以人民為中心”,人民在改革中共享越來越多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2013年至2016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每年減少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零就業家庭至少一人保證穩定就業;城鎮新增就業連續4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為百姓帶來實實在在利益: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由2011年的34.8%下降到2016年的28.8%;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從2012年的240元增加到2017年的450元,家庭醫生今年將走進85%以上地市的百姓家;覆蓋13億多人口的全世界最大的醫療保健網形成,正為世界性醫改難題貢獻中國方案。

改革創未來

過去的5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籌帷幄,全面深化改革,一個經濟有效、政治有為、文化自信、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的新體制已見雛形;全面深化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改革的脈絡愈加清晰。

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們要繼續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中心,協調推進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在發展過程中保持市場經濟運行高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以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密切黨、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應對“塔西佗陷阱”;以開放的視野,承擔與我們發展相適應的國際責任,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我們要通過全面改革,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實踐上看,在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之間的某個時間,我們將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引領光明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奮斗,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李旭章,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rdquo;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標簽: 全面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