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宏觀大勢 > 正文

未來已來:從“制造”到“智造”的中國實踐(3)

截至目前,海爾在全國已建成8個互聯工廠,圖為海爾鄭州空調工廠。

互聯工廠取代傳統工廠

“中國智造”的海爾探索

幾年前,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坦言,“海爾一直在思索,互聯網時代,中國制造業企業可不可以闖出一條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方向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模式”。

截至目前,海爾在國內已建成8個互聯工廠,包括沈陽的冰箱工廠、鄭州和膠州的空調工廠、佛山的洗衣機工廠、青島的熱水器工廠、中央空調互聯工廠和兩家模具工廠,并將逐步在全球108個工廠內復制推廣。

今年4月的德國漢諾威國際工業博覽會上,海爾實體冰箱互聯工廠制造示范線吸引了德國工業4.0鼻祖人物齊爾克教授駐足。漢諾威官網甚至評價說,“現在對工業4.0最有‘威脅’的,一個是機器人公司,一個是海爾!”

海爾為何讓工業4.0的發源地感到“威脅”?

日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獨家探訪海爾總部和中央空調互聯工廠,探究互聯網思維的基因怎樣注入傳統工廠的升級換代,海爾互聯網工廠對中國智造的具體改變是什么,以及海爾自身在這場制造業革命中的涅槃。

智能制造平臺之爭

從世界范圍看,美國推出“工業互聯網計劃”,德國推進“工業4.0”,日本發表《制造業白皮書》提出重振制造業戰略,法國發布“新工業法國”戰略,韓國實施“制造業創新3.0戰略”等,智能制造無一例外成為這些工業強國制造業變革的核心內容。

一些國家在發展本國智能制造的同時,還積極將本國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向其他國家輸出,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力圖在全球制造業智能化大潮中謀求一席之地。

業內認為,互聯網工業平臺是智能制造的核心之一,工業巨頭也都在這一新的領域密謀布局,激烈競爭。當前全球工業平臺領域有3家企業知名度較高,即德國工業4.0的代表西門子,美國工業互聯網的代表GE,中國智能制造的代表海爾。

德國以工業化帶動信息化,推出以西門子MindSphere為代表的工業平臺,構建的是面向工廠管理與服務的工業生態系統,主要在于提高生產效率、能源管理效率等,希望以后端的精益的“智造”掌握前端的信息化。

美國則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出以GE Predix為代表的工業平臺,構建的是面向資產制造與管理的工業生態系統,主要在于垂直地從設備到設備數據的挖掘和云的應用,希望通過前端的信息化掌握后端的“智造”。

“中國需要有適合自己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起自己的工業生態,把工業大數據沉淀在自己的平臺上,自己運營和管理,避免受制于人。”海爾家電產業集團副總裁陳錄城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

陳錄城所言的便是海爾首創的COSMOPlat平臺,它構建的是社群經濟下以用戶為中心,面向大規模定制的新工業生態,它完全和用戶連接在一起,以用戶的體驗和需求來驅動內部智能制造的迭代升級。

與GE和西門子都是To B的平臺相比,海爾COSMOPlat平臺既可以To B也可以To C,是用戶全流程參與的智能制造物聯網平臺,也是全球唯一實現用戶終身價值的大規模定制解決方案平臺。

據陳錄城介紹,COSMOPlat通過在交互、定制、研發、采購、制造、物流、服務全流程節點的業務模式變革,輸出七類可社會化復制的應用模塊,實現產品生產高精度下的高效率。同時,可以為企業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提供軟硬一體的大規模定制整體解決方案和增值服務。

具體來說,COSMOPlat平臺可以提供兩類服務:一是可以提供軟硬一體、虛實融合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如新工廠建設、老工廠升級、企業管理等。二是通過平臺上沉淀的數據,提供基于大數據的增值服務,如預測性維護、全產業鏈的協同優化、資源共享集約、信用和金融服務等。

“COSMOPlat平臺代表了全球智能制造的未來趨勢,更符合中國國情,同時區別于美德,已經形成全球第三極。”陳錄城表示。

那么,作為“全球第三極”的COSMOPlat平臺如何誕生的?對于用戶與企業而言,它又意味著什么?

海爾“智造”:個性化定制的規模化生產

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位于青島市西海岸新區中德生態園內,配置8條總裝線,4個模塊化區域,具備10類中央空調產品生產能力,全球最大磁懸浮中央空調便出自這里。

這里目前是全球中央空調行業最先進的制造基地:投資5億元,占地面積8.7萬平方米,始建于2016年1月,當年10月一期建成后,這家工廠的工人數縮減了近一半,而產能卻增加了近兩倍,預計2018年初二期建成后年產能將擴大到33.8萬臺。

比這些數據更出彩的,是這家工廠的用戶可以全流程參與產品設計研發、生產制造、物流配送、迭代升級等環節,這在以前不可想象。

對于用戶而言,以往只能在有限的產品中選擇自己最喜歡、最適合的產品,但即便是最暢銷的產品與用戶的需求之間往往也存在著一定差距,外觀、性能、結構都非常受限。

對于制造企業而言,以規模、走量求效益是普遍追求,而個性化又是未來消費的主流,所以制造業必須解決大規模生產+個性化定制間矛盾。

二者能否共融?“企業需要以互聯網思維為核心重建供需關系,制造業真正比拼的是洞察用戶需求和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能力。”海爾集團總裁周云杰如是說。

在這一語境下,COSMOPlat平臺適時而生。它是海爾在多年智能制造探索的基礎上推出的中國首個獨創的、具備自主知識產權、把互聯工廠模式產品化并可對外服務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依托COSMOPlat平臺,海爾成功實現了個性化定制的規模化生產。

通過這樣一條“線上定制平臺—互聯工廠—海爾日日順物流”的鏈條,海爾的意向用戶快速定制符合自己個性化需求的大件白色家電成為可能。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海爾大規模定制平臺“眾創匯”上看到,消費者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和實際需求,選擇產品的功能、材質、顏色、款式、圖案、容積等,有定制需求的部件可以按照個人需求進行選擇或自行設計。

比如梯形的冰箱、圓形的洗衣機、沒有噪音的空調,只要創意發起人能號召足夠數量、有相同需求的買家,用戶就能平價享受到專屬定制產品。記者看到一款用戶投票的定制洗衣機產品,總共需要兩萬人眾籌便可生產,現在投票已經超過80%,還需要3000多人就可投入生產。

這些“個性化”訂單直達工廠,工廠通過COSMOPlat智能系統自動排產,并將生產信息自動傳遞給各個工序生產線及所有模塊商、物流商后開始“投產”。每臺在生產線上“排隊”等待組裝的白色家電的外殼顏色各異,前后兩臺型號、樣式截然不同。

更增強用戶體驗感和參與感的是,海爾同時把“互聯工廠”打造成了“透明工廠”,用戶通過手機終端能夠實時可視整個訂單的全流程生產情況。

在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目前已經實現100%的產品由用戶定制,100%的用戶成為終身用戶。

“在自動化生產線上實現私人個性化定制,是海爾‘工業4.0’智能互聯工廠帶來的制造變革,一舉解決了大規模工業設計生產和私人喜好之間存在的天然矛盾。”中國經濟研究院院長白津夫評價說。

上一頁 1 234下一頁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