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趙慶寺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定高校學生的法治信仰,把他們培養成為社會主義法治進程的積極推動者、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工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通過思政課的改革與創新,完善大學生法治信仰的生態化培育體系,是當下高校思政課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為什么思政課能夠培育大學生的法治信仰?
法治信仰的培育需要一個完善的生態化體系,內涵與外延遠遠超越了法學知識的教授與傳承。法治信仰不是一朝一夕可得的,必須在長久的訓練、研習和實踐中才能夠根深蒂固、深入思想,形成一種由自發到自覺的精神形態。法治信仰的生態化培育體系包括法律知識、法律評價、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行為等五個基本生態要素,需要思政課課程體系的涵育和支撐。
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蘊含了法治信仰的核心理念,為法治信仰的培育提供了政治導向和價值引領。思政課有助于高校學生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準確地領會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
此外,在培育高校學生的理想與信念、情感與意志、合作與寬容等品格上,思政課也具有其他課程難以替代的獨特優勢。培育大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團結協作的精神、務求實效的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鍛造屬于自己的價值理念與精神圖景,從而以學生內心的原動力支撐起構建法治大廈的精神支柱,都離不開思政課的引導和規范,使得法律人能夠不斷校正人生坐標、付諸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