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有企業改革,在總結以往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從新的歷史起點和時代要求出發,根據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和國有企業承擔的歷史使命,對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新的舉措。這些新思路新實踐彌足珍貴,應加以提煉和概括,并在今后的國有企業改革實踐中進一步堅持和發展。
一是把提高國有資本效率和增強國有企業活力作為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中心任務。國有企業作為獨立市場主體,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必須不斷提高經營效率,增強內在活力。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7月指出,“要把提高效率、增強活力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推動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2016年6月他再次指出,“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和資源配置效率,不斷增強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國際競爭力、抗風險能力”。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導思想部分明確提出,“以提高國有資本效率、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為中心”“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圍繞提高效率、增強活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這是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新思路,既為國有企業提高效率和增強活力進一步指明了實現途徑,也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進一步明確了中心任務,同時也要求,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切實破除制約國有資本效率和國有企業活力的體制性、結構性、歷史性障礙,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二是把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作為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取向。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與此相適應,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總結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實踐經驗,適應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他還指出,“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特’就特在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從現代企業制度到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進一步明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和方向,也要求國有企業改革必須根植于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同時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堅持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方向,并把它們統一于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實踐中。目前,98家中央企業都完成了黨建工作總體要求進公司章程這一工作,更好體現了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根本要求。
三是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工作主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骨干和中堅力量,國有企業改革作為基礎性和關鍵性改革,必須緊緊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主線來推進和深化,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的帶動和引領作用。2016年7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的批示中強調,“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要求,推進結構調整、創新發展、布局優化,使國有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帶動作用”。
這一重要論述既明確了國有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指出了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經濟工作的主線來展開。5年來,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國有企業緊緊圍繞“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深入推進結構調整、布局優化、瘦身健體、提質增效。化解過剩產能的任務提前超額完成,2016年全國國有企業化解的鋼鐵和煤炭產能分別占全國總量的80%和73%;處置“僵尸企業”的工作積極推進,500戶“僵尸企業”和困難企業得到了整治和處理,直屬企業虧損減少885億元;降杠桿的工作穩步推進,圍繞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積極探索市場化債轉股等措施;壓減管理層級和法人單位的工作取得明顯效果,已壓減法人單位6395戶。同時,創新驅動正在向縱深推進,國有資本正在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集中,推動了我國經濟結構向中高端邁進。
四是把功能界定和分類推進作為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前置工作。我國國有企業數量眾多,不同行業和領域的國有企業功能作用有所不同甚至區別很大。長期以來,由于沒有進行科學分類,給國有企業改革和管理帶來一些問題,包括國有資本功能不清、定位不準、目標多元,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針對性不強、考核評價不科學,部分國有企業盲目決策、粗放擴張等。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需要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更好明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目標和路徑。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0月指出,“要立足國有資本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結合不同國有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現狀和發展需要,根據主營業務和核心業務范圍,將國有企業界定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商業類國有企業又分為兩類,一類是主業處于充分競爭的行業和領域,另一類是主業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以及主要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科學分類是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一項基礎性和前置性工作,在此基礎上對國有企業分類推進改革、分類促進發展、分類定責考核、分類實施監管,以提高國有企業改革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中央企業及所屬各級子企業的功能界定與分類工作2017年可以基本完成,省級國資委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或方案已經基本出臺。
五是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國有企業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各項改革任務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國有企業改革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必須找準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2016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把混合所有制改革確立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這是由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內在屬性和具有的突破作用決定的。理論和實踐證明,產權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基礎和必要前提。不進行產權制度改革,不進行產權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革面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因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晰、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無論是股份制改革還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其實質都是產權制度改革和產權結構調整。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為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指明了推進方向和提供了強勁動能。目前,超過三分之二的中央企業已經或者正在引入各類社會資本積極推進股權多元化,中央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面達到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