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哲學境界與世界價值

【摘要】總體國家安全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和世界面臨的安全形勢和安全問題的總體思考,它超越了傳統的安全理論,既具有人民性、整體性和開放性等理論特點,又展現了群眾史觀、系統思維和發展理念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境界。總體國家安全觀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又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國家建設和治國理政的經驗,既有中國特色,又有世界普適性,具有非凡的世界價值。

【關鍵詞】總體國家安全觀  安全觀  國家安全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識碼】A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我國面臨的安全形勢和安全問題的總體思考,是對傳統國家安全觀的揚棄。它以對國家安全的整體把握和辯證思考,描繪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國家安全的新認識,它以包容的胸懷,指出了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道路,不僅為中國國家安全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國家安全問題在世界上的解決途徑,具有廣泛的世界價值。

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特點

自民族國家誕生以來,國家安全問題就成為國家領導者的核心關切,基于人們對國家安全問題的思考,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國家安全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西方現實主義的國家安全觀。這種國家安全觀認為,在國際無政府狀態下,國家間的沖突與不安全是普遍存在的,他國的存在就是對自身安全的威脅,國家存在的目標就是追求自身的安全,而實現安全的手段就是不斷通過擴軍、結盟、建立均勢和霸權等手段壯大自己的實力。其最基本的理念是國家之間的對抗,思維方式是零和思維,最核心的安全要素是軍事安全,最根本的手段是武力。盡管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們對國家安全的構成要素、實現國家安全的路徑提出了不少新的觀點,但基本上沒有擺脫西方現實主義國家安全觀關于國際無政府狀態的假設。

總體國家安全觀以系統而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國家安全問題,實現了對傳統國家安全觀的超越。

首先是人民性。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顯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人民性。其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執政為民的基本價值理念,體現了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在安全領域貫徹了黨的群眾路線。二是總體國家安全觀對人民安全和國民安全的追求,符合安全觀念發展演變的世界潮流,同時突出了國家安全追求中對國家主權和人民群眾集體安全的重視。冷戰結束后,國家安全概念出現了快速的發展演變。199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的《人類發展報告》提出“人的安全”,反映了國際社會對安全的新認知。但“人的安全”這一概念含有西方自由主義的基因,與人道主義干涉有著非常可疑的聯系,是主張“人權高于主權”的新干涉主義的理論依據,容易導致對國家主權的傷害。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把人民的安全和福祉確定為追求國家安全的宗旨,其中使用“人民”這一集合概念,否定了“人的安全”這一概念中容易引起歧義的意涵,突出了追求國家安全時人民群眾作為一個整體的重要性以及國家主權的重要性。

其次是整體性。總體國家安全觀吸收了國際上國家安全觀念中積極的因素,充分體現了整體性。這種整體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家安全的內涵更加豐富而完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總體國家安全觀列舉了國家安全的11項關鍵要素,盡管這11項要素內涵相當豐富,但由于這種列舉是一種不完全列舉,表明國家安全內涵具有可延展性,總體國家安全概念也有著更豐富的內涵。二是安全要素間的關系緊密而系統。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指明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整體架構,使安全要素之間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體系。

再次是開放性。總體國家安全觀對世界上各種安全觀念合理要素的吸收以及其世界性的關切,都體現了一種開放性的胸懷。總體國家安全觀吸收了國際社會對安全問題尤其是非傳統安全問題的認知,在安全要素上從傳統的軍事安全、政治安全、領土安全等擴展到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環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在維護安全的途徑上則接受了上個世界70年代以來興起的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相互安全等安全概念中的合理成分,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同時,總體國家安全觀完成了對自利型的傳統國家安全觀的超越,把構建“平安中國”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統籌起來,體現了一種世界性關切: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對亞洲開放的安全觀,認為“應該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推動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總體國家安全觀是面向世界的安全觀,認為“國際社會應該倡導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進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哲學境界

總體國家安全觀立足于當下國家安全的基本情勢,以人民安全為宗旨,汲取中國傳統國家安全文化的智慧,繼承和發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安全的基本理念,是對中國特色安全理論體系的拓展,符合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總體國家安全觀體現了中國國家安全理念的動態發展,是一個與時俱進、系統全面的理論體系,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境界。

第一是群眾史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肯定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中國共產黨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形成了自己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總體國家安全觀同樣堅持了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體現了在國家安全領域的群眾路線。首先,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宗旨。其次,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國家安全的基礎在于人民,強調國家安全要一切依靠人民,要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

第二是系統思維。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是一個不同組成部分相互之間有機聯系的整體,認知、分析事物需要運用整體觀念;同時又認為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強調對部分進行分析、關注整體和局部之間關系的必要性。現代系統論把唯物辯證法普遍聯系的觀點具體化,把由一定數量相互聯系的因素所組成的穩定的統一整體稱為系統,系統論因此成為科學研究和在實踐中解決復雜問題的科學理論和方法。總體國家安全觀把人們迄今為止對安全要素和安全模式的認知進行了系統歸納,體現了唯物辯證特征的系統思維。首先,形成了對國家安全豐富內涵的系統性認識。總體國家安全觀分析了當今中國和世界面臨的多樣性威脅,建構了涵蓋11種安全要素的國家安全體系,將國家安全要素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等不同領域擴展到涵蓋海洋、太空、網絡、科技、環境、核等不同領域,統籌應對多樣性的威脅,規劃應對國家安全、地區安全和全球安全的安全治理模式,體現了整體協同的系統思維方式。其次,以辯證的思維方式處理不同安全要素之間的關系。總體國家安全觀并不是平等地看待不同的安全要素,而是根據其在系統中的位置對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對外部安全與內部安全、國土安全與國民安全、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發展問題與安全問題、自身安全與共同安全等五對安全關系進行了統籌考慮,一分為二地看待當前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有利條件和諸多挑戰,科學統籌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發展問題與安全問題之間的關系,體現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第三是發展理念。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從兩個方面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發展理念。一是反映了國際安全形勢和安全問題的變化。冷戰結束以來,國際安全環境變化劇烈,安全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沖擊著人們對國家安全及其實現路徑的認識。當前,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加速調整,冷戰思維仍然存在,世界仍不太平,傳統安全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全球發展不平衡加劇,逆全球化潮流涌動,資源環境問題突出,恐怖主義肆虐,網絡攻擊頻發,非傳統安全問題突出;安全突破國界,國內安全問題和國際安全問題交織。總體國家安全觀吸收了人們對國家安全傳統認知的合理因素,反映了中國面臨安全形勢的變化,實現了安全觀念內涵和外延上的拓展。二是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安全觀,實現了對中國特色安全道路的拓展。總體國家安全觀繼承和發展了新中國成立之后幾代領導人對國家安全的認識,對國家安全的內涵有了更加豐富的理解,體現了當前國家安全治理的需要,是中國特色安全道路的理論衍進,是一個與時俱進、動態發展的理論體系。

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中國特色與世界價值

總體國家安全觀雖然產生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時空維度,但它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安全文化,致力于走中國特色的安全道路,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它所體現的價值理念,超越了人類社會對安全的傳統認知,有助于大國之間在安全領域建立相互信賴的關系,有助于新型國際關系的形成,從而有助于世界的和平穩定。

總體國家安全觀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彰顯了在國家安全認識上的中國特色,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道路。第一,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仁愛善良”的價值取向和“以民為本”的思想主張,實現了傳統文化中“以民為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有機結合。第二,總體國家安全觀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文化”,超越了西方傳統安全觀念中二元對立的安全概念,超越了西方零和、單贏的思維模式和國強必霸的邏輯,追求的是一種共享安全,這種安全不是建立在個別國家或者某個國家集團的絕對安全之上,而是建立在普遍性的安全之上。第三,堅持國家發展與國家安全并重的觀點,突出了國家安全的發展色彩,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

總體國家安全觀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國家建設經驗,為國家安全問題的解決貢獻了中國智慧,既具有內在性,又兼顧國際性,既有中國特色,又具有世界普適性,是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安全文明,具有非凡的世界價值。

首先,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以人為本”和“仁愛善良”為價值底色,符合國際社會對“人的安全”的主流認識,同時濾除了“人的安全”概念中所蘊含的自由主義元素,有利于在國際關系中消除新干涉主義的影響,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是對世界和平事業的一大貢獻。

其次,發展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家建設和處理對外關系的主題,辯證處理發展與安全的問題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一大貢獻。當今世界,發展的問題更加突出,由此帶來的地區動蕩和極端主義勢力崛起等問題更加嚴重,要實現可持續的安全,必須有可持續的發展。總體國家安全觀主張推動共同發展和區域一體化進程,努力形成區域經濟合作和安全合作良性互動、齊頭并進的大好局面,以可持續發展促進可持續安全,對當今世界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具有積極意義。

最后,總體國家安全觀超越了西方傳統國家安全理念排他性的零和思維模式,不追求自身的絕對安全,不謀求霸權安全,而是追求共享安全,強調包容與共贏,主張用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來構建人類安全共同體。總體國家安全觀實現了國內安全與世界安全的有機統一,有助于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新型國際關系的構建,有助于世界各國基于自身長遠利益考量探索一條和平、合作、共享的國家安全道路,有利于打造世界“命運與共、唇齒相依”的共同安全新格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行動指南。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 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新華網,2014年4月15日。

責編/楊鵬峰    美編/楊玲玲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習近平   專家學者   國家安全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