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從哪些方面抓起

【摘要】搭建整體性治理結構,實現社區治理的宏觀部署,形成治理主體互動的制度起點;通過對各治理主體參與、合作、協商的機制設計,形成治理主體間合作的互動過程;通過治理主體間合作的不斷深化,實現了各主體治理能力的培育,最終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關鍵字】社區治理  治理體系  治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C19    【文獻標識碼】A

社區即是城市最基層的自治組織,也是住房、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社會安全等公共服務承接和傳遞的“最后一公里”。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社區已經成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最為活躍的試驗田,是國家治理體系最重要、最基礎的領域,是走向善治的基石。為實現社區治理的有效運作,應該首先,搭建整體性治理結構,實現社區治理的宏觀部署,形成治理主體互動的制度起點;其次,通過對各治理主體參與、合作、協商的機制設計,形成治理主體間合作的互動過程;最后,通過治理主體間合作的不斷深化,實現了各主體治理能力的培育,最終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搭建整體性治理結構,實現社區治理的宏觀部署,形成治理主體互動的制度起點

發揮政府“元治理”功能。治理理論重新審視了政府與市場、社會和公民間的關系,并且著重關注如何通過相關的機制和制度設計實現多元主體間的協調與合作。為了建立一種廣泛認可的規則、秩序和制度框架,以引導、控制和規范各主體的活動,從而建立可持續的合作治理關系,最大限度地增進公共利益,政府必須承擔起“元治理”的角色。在社區治理中,政府應該首先關注自上而下的制度設計,結合自下而上的治理創新經驗,縱向上層次清晰、銜接有序、功能完整,橫向上主體多元、溝通順暢、協調一致,為治理體系的構建、治理機制的平衡、治理主體的互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首先,構建整體性政府。治理不僅意味著政府同外部主體的合作,也意味著政府內部層級間、層級內的協調,應利用權責清單理順區級政府、街道、社區之間的權責邊界,優化層級間分工合作;其次,搭建信息化平臺。通過信息化服務平臺,實現區級政府、街道、社區、網格直至家庭等多級信息資源的融會貫通,實現信息收集、傳遞、處理無縫隙對接,為群眾提供“一站式”“集約化”的公共服務的同時,實現全部政府部門的聯動,提高層級間、部門間協作效率。

形成社區“子系統”結構。作為開展基層自治的基本單位,應以社區為核心層級,構建多元參與治理“子系統”。社區黨委、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和社區工作站四大部分相互支撐、相互配合,以黨委為領導核心形成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企業和政府多元主體互動共治的局面。首先,突出社區黨委引導作用。社區黨委既要在關鍵政治問題上起到領導作用,也要在利益協調中發揮核心作用。通過社區黨委的延伸,在網格層次、樓棟層次形成黨支部、黨小組等組織形式,消除黨組織設置空白點,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增強黨建工作的有效性,協調處理社區內部和內外各種關系;其次,社區居委會應回歸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自治角色,不再承擔行政工作,著力提升其組織、協調和服務能力,指導和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協助轄區居民開展各類自治活動,而社區內的社會組織,以服務居民為導向,按照社會化、市場化的模式,為社區居民提供志愿服務和社會服務;最后,推進網格化建設。每個社區劃定若干網格,每個網格指定一人擔任網格員,全面負責網格內所有的居民事務,實現條條管理的行政事項和碎片化的社區事務在網格中全面整合。網格的自治框架是社區治理“子系統”在層次上的延伸、在結構上的延續、在功能上的全面實現。

打造樓棟“微自治”平臺。社區治理體系的基礎是居民的行動,構建治理體系的最根本問題是如何促進公民的參與行為。參與、合作與協商是社會治理的核心要義,是居民開展自我決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要形式,更應該是一種常態的生活方式。因此,社區治理創新必須強調“自下而上”的互動活動,關注社區治理的微觀基礎,打造以樓棟為單位的“微自治”平臺。發揮黨員的骨干力量,吸收社區兩委、小區居民、在職黨員,組織居民選舉成立樓棟自治組織,制定自治管理方案、訂立樓棟公約,逐步實現樓棟公共事務自管自治,倡導、塑造鄰里的和諧氛圍,發動每個居民從身邊的點滴做起,主動參與到社區的自治活動中,通過參與、互助、協作和奉獻塑造了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讓參與和協作成為居民的生活方式。

通過對各治理主體參與、合作、協商的機制設計,形成治理主體間合作的互動過程

社區黨建引領。治理并非一個靜態的制度安排,而是一個不斷地互動過程,沒有多元主體間的互動,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治理,黨組織則應成為多元互動的領導力量。社區治理過程中的黨建工作應該突破原有思維,將基層民主建設與基層自治創新相結合,探索群眾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將黨建的重心放在更廣泛地動員群眾、更堅定地維護群眾利益兩個方面。首先,應該不斷提高社區黨委的領導能力,通過網格中的黨支部、樓棟中的黨小組等黨的工作制度,在制度層面確立黨組織和黨員在協調處理社區事務的核心引導地位;其次,在黨委的領導下,通過工作例會制度、信息溝通制度、督查考核制度開展各類協調統籌工作,平衡各方需求、協調各方資源、整合各方利益,促使各治理主體對社區內共同事項達成一致意見,并根據職責分工協作落實;最后,在社區中以黨員為核心培育一批基層自治組織,這些自治組織成員應以民主選舉的方式產生,實現自治組織運行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引導和規范基層自治行為。

社會組織協同。社會組織是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具有非營利性、非政治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基本屬性,其活動主要是面向社區居民的服務,在社區治理中發揮著積極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區既要通過培育社會組織鞏固其主體地位,也要通過激勵機制促進其發展,同時安排各種合作機制發揮其在社區治理中的協同功能。首先,開展社會組織的孵化工作。社區應該對處在成長過程中的社會組織進行系統地培育和扶持,既可以為社會組織提供免費的辦公、會議場地等服務設施,也可以引進專業社工機構開展專業的孵化運營,通過社會組織數量和質量的全面提升,確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主體身份,使其有能力、有資源參與社區治理;其次,通過激勵機制促進社會組織發展。社區可以定期對各社區社會組織進行考核評定,配合獎勵機制促進社會組織成長,并通過公示制度激發全體居民了解關注、共同參與社會組織建設發展的熱情。此外,也可以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采購”社會組織服務,形成社會組織參與治理的有效通道,從而提高了社會組織的協同水平;最后,促成社會組織間協同,由各社會組織負責人參與協同制度建設,共同協調社區各協會組織的活動資源,協商社會組織的發展、建設、活動事宜,以促成社會組織對社區發展的協同支持。

社區居民協作。社區居民協作從低到高主要包括三個層次:一是獻言獻計,對社區建設和治理中存在的問題發言發聲;二是在街道或社會組織的引導下,參與治理活動;三是自覺自發地開展自治活動。首先,廣泛征集居民意見。社區可以通過門戶網站、電話熱線、社區QQ群、社區信箱、短信平臺、微博、微信、手機APP等渠道,廣泛征集群眾對社區建設、管理、服務等方面的建議,鼓勵居民表達自身需求;其次,通過各類社會組織、志愿組織的活動引導居民參與社區建設,開展各種睦鄰活動,營造鄰里和諧氛圍,加強居民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參與感;最后,促成居民自治行動。社區可促成居民間的協商,將社區的公共事項變成每個居民自己的事情,居民可以不斷從自身的需求出發,積極主動地開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社區治理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來源。

社區企業協助。企業作為社區治理的主體之一,較社會組織、居民個人有更豐富的資源,這些資源能夠很好地填補其他治理主體在人、財、物等方面的缺失或不足。因此在促進企業協作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調動這些資源,使企業深度融入社區治理實踐。首先,搭建社區企業協商平臺。成立作為社區和企業議事、協商和協調的機構,定期走訪并廣泛搜集企業及其員工的需求和意見,同時對企業之間、員工之間、企業與員工之間、企業與本地居民之間、員工與本地居民之間的各類矛盾糾紛開展調解和協商工作,促進區域內的和諧穩定;其次,搭建企業參與合作平臺。社區可以通過項目征集等方式挖掘企業和員工最需要的公益活動內容,引導社會組織圍繞治理需求策劃公益活動項目,匹配需求和供給,形成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合作平臺。一方面,企業通過認捐為社會組織提供發展的資金,促成了社會組織的發展壯大;另一方面,社會組織通過公益活動滿足了企業的發展需求,通過多方共贏獲得了持續發展的動力。

通過治理主體間合作的不斷深化,實現各主體治理能力的培育

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在社區治理過程中,街道和社區居委會的角色從“劃船”變成了“掌舵”,通過分權和協作,積極發揮社會組織、企業、居民的作用,實現了自身職能的轉變。將社會能管好的事情分給社會,將企業能協助好的事情分給企業,減輕了政府的負擔、節約了行政成本、優化了政府資源的配置方式。社區治理涉及眾多主體,各主體間需求、利益、資源和能力千差萬別,社區作為各治理主體間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必須在多元主體間建立起一致的目標和遠景,進而提升了發動和宣傳能力;必須在多元主體間形成認同的合作規則,進而提升了談判和協商能力;必須在多元主體間促成一致的行動,進而提升了動員能力;必須通過縱橫交錯的治理網絡,實現社區治理功能的完善,進而提升了功能整合能力。

激勵社會組織成長。在一個健康的治理體系中,社會組織應該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內,不過度依靠政府扶植,而依靠自身的能力發展、壯大,并調動自身資源尋求自身同政府、企業、其他社會組織或居民的合作。隨著社區治理水平的提升,一方面,社區對社會組織的需求在不斷擴大,這些需求成為了社會組織孕育、發展和壯大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深化,鍛煉了社會組織調動政府、企業和居民的各種資源并進行社會服務的能力;社會組織在一個開放的社區治理體系中,必然面臨各種挑戰和競爭,那些無法適應社區治理體系的社會組織將被自然淘汰,從而實現了社會組織整體能力的增強。

實現企業社會責任。企業責任感是企業對待社會的責任態度,這一責任體現為企業對社會作出的各種貢獻,其中參與社區建設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最直接的方式。在社區治理體系構建中,通過社區與企業的協商平臺,將企業及其員工需求看作治理需求的一部分,將企業及其員工發展看做社區發展的一部分,將企業及其員工的資源、能力視作社區治理能力重要組成部分,調動企業通過資助、捐款等方式參與社區事務的共同治理中,把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分解為企業對員工的責任、對社區的責任,通過企業對社區、對員工的貢獻,反過來促進自身的目標實現,最終達成多方共贏。

促成公民意識養成。公民意識不是通過宣傳、教育形成的,而是在切實的參與過程中形成的。社區治理過程為公民參與提供了充分的空間、多元的渠道和廣泛的領域,通過讓居民參與到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社區事務中,培育了居民間溝通、協商、合作的能力,形成積極、溫暖、寬容的社區氛圍,促進社區的融合,形成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社區治理過程中通過規章制度、鄉約民規,以及不斷的磨合、持續的合作,樹立起居民的責任意識,構建政府與居民、居民與居民間的信任關系。要使居民的參與行為由被動變主動,由消極變積極,由政府引導變自覺發動,不斷提升居民的參與水平和參與能力。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

【參考文獻】

①卓越:《共同締造: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探索和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②郎友興、葛俊良:《讓基層治理有效地運行起來:基于社區的治理》,《浙江社會科學》,2014年第7期。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方面   能力   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