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馬克思正義思想的現實啟迪

【摘要】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社會公平正義,共享更多改革成果,是我們黨不斷努力奮斗的核心要義。馬克思正義思想具有多重意蘊、豐富內涵與辯證張力,具有很高的實踐價值。我們應在此基礎上,正確解讀馬克思正義觀,并以此指導社會發展,為解決中國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馬克思正義思想  社會公正  理論建構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 A

社會文明發展的尺度往往由“正義”來衡量,公平正義是社會統籌發展需要討論的關鍵話題。由于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收入差距、公共資源分配不均、勞資沖突、社會發展指標與經濟發展指標失衡等問題,使得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的研究與解決成為一種基于實踐和理論的迫切需求。

在《哥達綱領批判》《資本論》《共產黨宣言》及《政治經濟學批判》等經典著作中,逐漸形成了馬克思正義思想,展現出公平分配思想、制度創新思想、制度批判思想,以及人類與社會發展相互依存的發展觀念,為社會公平正義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思想與理論基礎。

馬克思正義思想具有多重意蘊、豐富內涵與辯證張力

在馬克思之前,黑格爾、康德等人就已經對正義問題進行了一些探討,同時建立了西方近代正義理論,雖然他們的正義研究并不同質,但有一致的理論基礎,肯定財產所有權與人權。

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資本論》,馬克思認識到資本、勞動從統一到分離的過程,他認為工人勞動受他人約束,沒有支配權,勞動產品由他人占有。馬克思在認定“個人所有權”的同時,對資本主義非正當占有關系進行了批判。他認為,在未來社會,個人所有制會被重新建設,工人會得到應有的勞動成果,從而也會引發分配正義等問題。馬克思發展思想是借助社會科學發展觀表述的,他認為社會發展應該是人人全面并自由的發展。

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說道:“屬于社會一切成員?也屬于不勞動的成員嗎?那么‘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又在哪里呢?只屬于社會中勞動的成員嗎?那么社會一切成員的‘平等的權利’又在哪里呢?”可見,公正公平是產品分配的根本價值。

馬克思正義思想涉及的分配正義、個人所有權與自我實現,是一種推遞、助長、提升的關系,這讓馬克思正義思想具有了多重意蘊、豐富內涵與辯證張力。馬克思雖然沒有像美國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那樣形成系統的理論,但馬克思正義思想遠比自由主義的界面更廣闊,更有說服力,并且具有很高的實踐價值。

目前,學界出現一些了盲目裁剪馬克思正義思想的現象,這不僅掩蓋了馬克思正義觀的思想貢獻,也影響了我們對正義觀的理解。對此,我們必須回歸馬克思原有的語境,正確解讀其正義觀,并以此指導社會發展,為解決中國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提供理論依據。

收入差距擴大、公共資源分配不均衡、勞資矛盾的存在,是我國社會發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收入差距擴大。自改革開放以來,不同行業、城鄉、群體、地區間的差距開始擴大。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漸拉大,即使最近幾年有所改變,但收入差距仍然較大。我國城鄉、行業、地域、群體收入差異的存在,雖然與個人能力發展、地域自然優勢、行業發展前景有直接聯系,但與國家政策、福利供給、資源分配、收入狀態、法治體系等因素亦密不可分。從2009年開始,通過實施民生工程,城鄉差距得到了一定的緩解。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0至2014年間,城鎮居民家庭是農村居民家庭可支配人均收入的3倍左右。2016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為2.72,比上年縮小0.01。中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問題是一個需要我們長期關注的問題,政府應結合馬克思正義理論,從我國實際出發,為緩解矛盾、解決問題提供正確的指引。

公共資源分配不均衡。當前,我國公共資源分配呈現出二元化特征,特別是在醫療衛生、教育資源、社會福利等方面,分配不均衡的現象依然存在。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村居民所享受到的公共資源和公共服務相對較少,尤其是教育、醫療等資源更為有限。二元化的公共產品分配格局不僅不利于城鄉發展,同時也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勞資矛盾仍然存在。近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但與之相隨的勞動者權益問題也日益凸顯,一些勞動者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這具體體現在:一些企業存在安全隱患,容易誘發勞動安全事故,甚至還有事故企業推卸責任等問題;有的企業最低工資保障體系未落實,長期拖欠員工工資,加班現象普遍,員工勞動負荷大,部分個體企業的勞動時間甚至超出12小時;一些地區勞動監管不到位,處理勞資爭議的效率低、時間長,企業在利益分配上輕勞動、重資本,勞資雙方的利益分配失衡。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勞資沖突的存在成為當前不可忽視的問題。

提高制度建設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實施更多普惠性政策

當今社會用于突發事件的社會總收入,就是社會再分配的資源,收支就是政府財政公共收支。不管在哪種社會形態下,社會扣除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以公共事業、利益以及長遠發展為宗旨。通常,經濟越發達,國家對公共事業、公共利益的投入就越大。德國、美國、加拿大、北歐等國家和地區用于公共福利的支出在GDP中高達40%或以上,德國一度超過56%,中低收入者是社會公共資源的受益群體。就社會資源的分配過程來看,越有利于中低收入者,就越會受到普通百姓的擁護。

在我國,公共產品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均衡之處。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要把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作為基本任務,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核心價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作為根本目標……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中,我們有必要整合馬克思公平分配理論,并對當前存在的不合理之處進行矯正,平衡好發達與欠發達地區的發展關系,增加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投入,提升欠發達區域的發展能力,改善弱勢群體的生活條件,推進社會均衡、和諧發展。

提高制度建設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公正的制度是建設公正社會的法寶,為了推進社會公正建設,我們必須主動完善不科學、不合理的制度。當前,我國的社會福利、收入分配、醫療衛生、教育體系、就業框架、住房體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公正缺失問題。化解社會不公的重點在于制度公正,政府應當注重增加農村地區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等方面的投入,化解城鄉二元矛盾。

實施更多普惠性政策。人類發展和社會建設是相輔相成的,馬克思對社會制度與發展的評判標準是人能否得到全面發展。馬克思的人類發展觀和社會發展觀是一致的,大眾的福祉是社會建設與制度發展的重心。馬克思的社會發展與人類發展理念,對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017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指出,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群眾普遍關注的焦點,莫過于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的福祉。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社會公平正義,共享更多改革成果,是我們黨不斷努力奮斗的核心要義。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而奮斗》,新華網,2017年7月27日。

②羅貴榕:《馬克思正義思想研究述要》,《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③王偉:《中國夢視域下的社會公正建設探討》,《法制與社會》,2014年第11期。

④《2016年全國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新華網,2017年1月20日。

⑤王梓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程中的社會公正問題探析》,《財經界》,2016年第8期。

責編/王妍卓    美編/楊玲玲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馬克思   正義   現實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