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想信念是人的內在精神需求,是國家和民族團結的重要精神力量。“微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為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更為多元化的渠道,也存在著一些安全隱患,需要我們時時提高警惕。我們有必要在構筑多層次“微媒體”傳播平臺的同時,大力開拓新的傳播渠道,不斷凈化傳播環境,為理想信念的傳播營造良好的氛圍。
【關鍵詞】“微傳播”時代 “微媒體” 理想信念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微傳播”主要指通過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所發展起來的具有平等性、碎片化、高效率、互動性以及傳播范圍廣等特點的時代文化。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信息量不斷增加,“微媒體”成為了人們主要的溝通交流工具,改變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微傳播”背景下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建設必須緊把時代脈搏,不斷發展創新,開創出新路徑。
“微傳播”時代為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建設提供了機遇
理想信念是人的內在精神需求,是國家和民族團結的重要精神力量。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需要每一個人秉持正確的理想和信念,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而“微傳播”時代的到來,為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微傳播”時代的理想信念建設,要提高傳播的實效性。微博、微信、微影像等“微媒體”的發展打破了空間的限制,使得用戶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信息,同時根據自身興趣進行轉發和評論,具有及時性和便捷性等特點。對于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建設而言,“微媒體”可以讓我們在短時間內了解到黨和政府的各項動態,并進行系統而全面的學習,這無疑有助于發揮群眾自身的能動性,打破傳統學習方式的障礙。
“微傳播”時代的理想信念建設,要深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在以往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著溝通不暢與互動障礙等問題。交流互動較少,也就無法達到預期的傳播目標。而在“微時代”,大量“微媒體”平臺的出現使得這一問題迎刃而解。在“微媒體”平臺中,人們可以隨時進行交流、溝通、互動。可以說,“微媒體”的出現和迅速發展,為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建設提供了新的陣地,改變了舊有的傳播模式。
“微傳播”時代的到來,為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建設提供了更為多元化的渠道。“微媒體”雖“小”,但是其所涵蓋和傳播的信息卻是包羅萬象的。這有利于豐富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內容,使其能夠緊貼時代的脈搏。同時,作為一種新型傳播方式,“微媒體”還打破了固有傳播方式的局限,使傳播手段更加多樣化。
“微傳播”時代,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觀念和手段有待創新
當前,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傳播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依然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微傳播”時代,民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獲取信息的效率也越來越高。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一些民眾,尤其是學生群體,往往缺乏一定的辨識能力,以至于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而動搖了理想信念。隨著各類“微媒體”不斷融入我們的生活,多元文化的融合滲透難免會對理想信念的認同產生一定的影響,需要我們時時提高警惕。
“微傳播”時代,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觀念和手段有待創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民眾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師,更應該加強對我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全面認識。“微時代”改變著民眾的思想觀念,提高了他們對信息的捕捉能力。但正是由于各種思想觀念的蜂擁而至,我們才應當特別注意糾正民眾思想觀念上的片面性和主觀性,使之避免受到負面影響。當前,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亟需跟上“微時代”的步伐,進行內容和方式上的突破創新,打破舊有思維模式的局限,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終為民眾所認同。
“微傳播”時代,應積極營造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建設的良好氛圍。“微傳播”為普通民眾提供了自由表達的平臺。微博、微信等“微媒體”不僅注冊方便,而且其傳播不受時空限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各類信息。在這樣一個開放自由的環境中,如果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和正確的引導,就容易使一些民眾逐漸走向偏離的軌道。有的微網站和平臺為了追求商業利益,故意散播垃圾信息、虛假信息,極具迷惑性,若不加以監管,就容易導致輿情混亂。“微媒體”雖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虛擬距離,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現實距離的逐漸疏遠。長此以往,不僅我們的交往能力會不斷下降,也容易引發信任危機等問題。
從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低頭族”身上,我們不難看出“微媒體”的強大吸引力。同時,我們也需要反思:“微媒體”在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和多元化傳播渠道的同時,其中的“安全隱患”也需要時時排查。否則,便會動搖我們心中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在“微傳播”時代營造良好的思想氛圍
“微媒體”是一把“雙刃劍”,既為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形成與傳播提供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一些安全隱患。如何更好地利用這把“雙刃劍”,搭建好理想信念的傳播平臺、開拓好理想信念的傳播渠道、不斷凈化理想信念的傳播環境,是我們面對的重要問題和肩負的重大責任。
作為一種工具,“微媒體”固然有利于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傳播。但是,其本身能否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形成與傳播,則完全取決于其所處的環境和利用這一工具的人。所以,我們必須進一步營造有利于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形成與傳播的環境和思想氛圍,強化傳播者的責任意識,不斷建設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平臺,使得越來越多的“微媒體”平臺承擔起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與傳播的責任。
一切有效的傳播都是特定內容的傳播和接受,而人們的接受也往往是因為傳播內容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認可。為了更好地營造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傳播的思想氛圍,我們不僅需要打造出人們喜聞樂見的思想內容,而且必須有規劃地完成對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資源的整合,從而贏得人們的認可,使之形成一種共識。為此,我們需要從源頭開始,提升傳播群體的基本素質,從而形成正面引導。
根據“微媒體”的傳播特點,我們必須認識到,“微媒體”傳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影響傳播的效果,給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建設帶來負面影響。針對“微媒體”傳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我們不僅需要通過技術手段加以過濾和消除,而且還必須針對傳播活動中出現的各種負面內容給予堅決批判,拔除思想“毒草”,凈化傳播環境。在營造良好思想氛圍的同時,我們還有必要更好地開發“微媒體”的傳播途徑,不斷結合傳播內容的需要創新傳播方式,以實現其與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結合。
總而言之,“微傳播”時代的到來,給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教育與傳播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也帶來了相應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有效傳播,我們不僅要始終認識到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必須有意識地、合理地利用好“微媒體”這把“雙刃劍”,不斷與時俱進,適應“微傳播”時代的發展需求,在構筑多層次“微媒體”傳播平臺的同時,大力開拓新的傳播渠道,不斷凈化傳播環境,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有效傳播。
(作者為中共承德市委黨校講師)
【參考文獻】
①《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2年11月17日。
②曹天航:《習近平理想信念理論的時代創新》,《江蘇社會科學》,2017年第2期。
③劉豐銘:《“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路徑創新研究》,《新聞研究導刊》,2016年第19期。
責編/王妍卓 美編/王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