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俄羅斯 經濟結構 地區發展 地緣政治 【中圖分類號】D73/77 【文獻標識碼】A
俄羅斯國土面積約1700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人口約1.429億,世界排名第八。豐富的自然資源歷來是俄羅斯的驕傲,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重要礦產資源儲量名列世界前茅。俄羅斯擁有與美國數量基本相當的龐大核武庫;科技實力和教育水平、高等教育普及率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民眾都認為本國是全球性大國,并以此而感到自豪。因此,從人口、領土面積、自然資源、軍事實力、科技教育水平、大國外交、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等角度看,俄羅斯是當今全球大國這一事實毋庸置疑。
與此同時,從2014年起,在烏克蘭危機、西方制裁、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急劇下跌的背景下,俄羅斯名義GDP從峰值時的2.3萬億美元減少至1.2萬億美元,人均GDP從此前的14000美元縮水至8000美元。俄羅斯延續多年的資源出口依賴型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需要創新發展模式,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從這個意義上看,俄羅斯要在21世紀繼續保持全球性大國地位,需要解決一系列重大的發展問題。
俄羅斯不僅需要相對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也需要較為合理的經濟增長質量
在烏克蘭危機、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西方制裁、敘利亞危機等背景下,普京總統的支持率居高不下。事實上,普京2012年第三次擔任俄羅斯總統,從理論上和法律上看,完全可以在2018年大選中連選連任,繼續擔任國家元首到2024年。從目前情況看,巨大的外部政治壓力也在相當程度上有利于普京的連選連任。此外,絕大多數俄羅斯上層精英和普通民眾都希望維持政治體制的現狀,這意味著俄羅斯中期的政治穩定可預期。
對任何國家而言,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俄羅斯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對長期以來形成的嚴重失衡的經濟進行結構改革和調整。俄羅斯不僅需要相對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也需要較為合理的經濟增長質量。與此同時,政治穩定并不自動地導致經濟發展。
俄羅斯列瓦達中心最新民調顯示,民眾認為普京執政期間最大的成績首先是國家經濟發展,其次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這意味著,從國內政治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來觀瞻,經濟發展是俄羅斯政府所面臨的首要任務。在政治穩定的前提下,俄羅斯國內社會經濟發展的績效便成為下一個階段影響穩定和政局走向的關鍵因素。
俄羅斯的經濟發展難題:結構調整、人口減少、地區發展不平衡
一是經濟結構改革。俄羅斯在經濟結構方面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主要是資源型(能源和原材料)產品生產和出口的比重較高,高新技術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相對較低。近年來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占總出口的75%,甚至高于蘇聯時期(1980年為67%)。產業結構中,能源尤其是油氣工業一枝獨秀,財政收入對油氣出口過度依賴。俄羅斯國有企業在經濟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中小企業的比重和產出大大落后于發達國家。經濟結構改革就是要培育新的增長點、發展高附加值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但是,經濟結構調整也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短期內難以見效。
二是人口問題。自1991年開始,俄羅斯人口死亡率超過出生率,此后十幾年俄羅斯人口總量持續減少。俄羅斯政府2007年起采取“母親資本”等措施鼓勵生育。但從長期趨勢看,俄羅斯總人口仍有可能下降。其中的原因十分復雜,城市化、工業化和消費社會等因素,都會影響到社會整體生育水平。
伴隨著俄羅斯人口持續下降,勞動力不足將制約經濟發展,吸引外來勞工是不得已的選擇。來自獨聯體國家的移民勞工占據低端就業崗位,無形中拉低了整體工資水平。俄羅斯民眾對勞工移民的態度是明確反對的。俄羅斯政府需要在促進生育與吸納外來勞工之間找到政策的平衡點。
三是地區發展極不平衡。俄羅斯人口分布極不均衡,歐洲部分面積占23%,人口占到全國總人口的78%,GDP產出占全國GDP總量的70%。全國85個聯邦主體當中的70個(占比84%多)依靠中央財政補貼和轉移支付,能夠養活自己的地區只有13個,且2015年地方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
四是外部環境和地緣政治風險。烏克蘭危機、俄羅斯合并克里米亞,其與西方的關系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處于緊張狀態,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也將維持相當一段時間。對于俄羅斯企業和銀行而言,這意味著融資渠道被堵,無法獲得廉價資金。未來一個階段,世界經濟增長乏力,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十分不利。俄羅斯高等經濟大學統計與知識經濟研究所行情研究中心5月份的一項研究結論顯示,2013-2017年對俄羅斯工業而言是失去的五年。可見,俄羅斯經濟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俄羅斯政府采取積極措施改善營商環境,調整經濟結構,但未來發展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一般認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具有兩大特征,即結構性與國際化。所謂結構性,指的是經濟發展不能理解為建工廠、基礎設施等。經濟發展需要國家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作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化,適應經濟發展對制度環境的要求。所謂國際化就是一個國家不可能關起門來搞自己的一套,而是要在開放的、競爭的環境下開展國際合作。值得說明的是,俄羅斯政府近年來采取積極措施,采取新的技術手段不斷改善營商環境,但在這方面的改進尚未帶來總體投資環境的改善,腐敗也依然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
俄羅斯經濟發展是在內部政治穩定,同時存在許多外部、主要是來自西方的政治壓力的情況下展開的。經濟結構調整是一個過程,其效果的顯現也需要一段時間。未來1-2年,俄羅斯將面臨經濟下滑、財政收入減少、國際融資渠道不暢、大宗商品價格低位運行的局面。如何在保持經濟平穩發展與結構調整之間找到平衡點,的確是一個嚴峻挑戰。
作為一個全球性大國,從長遠歷史的角度,俄羅斯依然需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這實際上意味著需要實現兩個超越:既要超越西方現代化的歷史經驗,也要超越俄羅斯幾次“追趕型”現代化的歷史經驗。恰恰在這個意義上,俄羅斯的發展存在較多變數和較大的不確定性。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戰略研究室主任)
【參考文獻】
①楊光斌:《制度的形式與國家的興衰:比較政治發展的理論與經驗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責編/劉瑞一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