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人民智庫 > 研究報告 > 正文

基層治理中的區域化大黨建新格局

——佛山市三水區“五型”特色黨組織建設調研報告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好中央關于基層組織建設年的各項部署,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提出建立“書記抓、抓書記”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自2012年2月起,廣東開始在全省實施基層黨建創新“書記項目”這個“大動作”,明確要求各市、縣(市、區)委書記和省直有關部門黨組(黨委)書記按照抓經濟項目的辦法和力度抓“書記項目”,集中打造一批示范型、推廣型、創新型基層黨建工作項目,推進基層黨的建設項目化,進一步落實工作責任、解決重點難點問題。

隨后,佛山市三水區為構建區域化大黨建新格局,提出了創建行業協會型、農業產業型、功能型、聯建型、流動型“五型”特色黨組織。2013年初,此做法上升為區委書記蘇偉波抓基層黨建的“書記項目”。蘇偉波表示,“五型”特色黨組織是對傳統黨建模式的有益補充,這一探索符合三水現階段的發展要求。

“五型”特色黨組織是指:行業協會型,在產業化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推行行業協會型黨組織,逐步在各鎮商會建立黨組織,建立“兩新”組織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不斷擴大黨在新經濟組織中的覆蓋面。農業產業型,以農業產業關系為紐帶,在生產基地、專業合作社等關鍵環節和產業鏈上建立黨組織,實現黨組織建設與農業產業發展的有機融合。功能型,依托村、社區內各類實用技術人員、文化愛好者、志愿者、各類協會等組織和人員,在保留原有常規黨支部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黨員的興趣愛好、技能特長、年齡特征和從業情況,建立功能型黨組織。聯建型,其并不是一種黨建實體,而是一種“支部+支部”的黨建工作模式,按照“地域相鄰、自愿互利、優勢互補”的辦法,一般在城市中多以機關單位共駐共建形式為主,在城鄉結合部和工業聚集點以村企統籌共建等區域化黨建模式為主。流動型,在流入區內黨員相對集中的工業園區、村(居),采取按輸出地籍聯結、按從事行業聯結等方式,建立流入黨員黨組織;在各鎮、村、社區和非公企業設立流動黨員服務站、點,為他們謀求發展搭建及時有效的信息平臺,引導流動黨員更好地與當地社會相融合。

人民論壇與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聯合組成人民論壇廣東基層黨建書記項目專題調研組,深入實地調研,探索佛山市三水區創新推動“五型”特色黨組織建設這一舉措的成效、經驗、意義,以期為基層黨建提供優秀范本,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經驗借鑒。

白坭鎮祠巷村的陳老先生最近精神勁十足,他是鋼鐵廠退休工人,賦閑在家就喜歡下下棋、拉拉二胡找樂子,自2013年9月17日白坭鎮祠巷村陳氏大宗祠文化協會黨支部正式掛牌以來,他的退休生活變得更加豐富了。

將黨支部設到村民的宗祠內,這在當地是難得的新鮮事。陳氏大宗祠文化協會黨支部以祠巷村文化活動中心為依托,先后將龍舟、醒獅、歌詠等11個協會納入服務范圍,會員逾300人,有正式黨員23人。看到黨支部經常組織形式各異的文化娛樂活動,陳老先生就找來一幫熱愛音樂歌舞同時也有一定底子的老伙伴,合計著籌辦一個歌舞團,逢年過節、茶余飯后大家湊在一起樂一樂,圖個老懷安慰。他們將之命名為“夕陽紅”,寓意老年生活紅紅火火。

這是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創建“五型”特色黨組織的一個剪影。

1“五型”特色黨組織建設成效

7個鎮(街道)建立行業協會黨組織,服務全區3000多家非公企業。近年來,珠三角一體化步伐加快,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三水區處于廣佛肇中心,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產業結構優化提升速度加快,“產業新城”的建設帶來人流、物流、經濟流不斷活躍,社會環境更加動態開放,為非公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吸引了大批非公企業駐扎。

針對區內社會組織數量不斷增加且相互依托的實際情況,三水區以產業社區作為非公企業黨建的搖籃,以分布在各鎮(街道)的商會作為非公黨建突破口,在7個鎮(街道)建立商會等行業協會黨組織。通過發揮行業協會型黨組織的組織、資源、管理、職能四大優勢,服務全區3000多家非公企業,使其成為非公企業黨建的“催化劑”,有效解決了非公企業黨組織難覆蓋、黨員難發展等問題。拿西南總商會黨委來說,其成立以來先后引導26家會員企業建立起黨支部,并為企業提供融資、辦證等服務,助企業做大做強。由于成績突出,西南總商會黨委被選定為廣東省委組織部直接聯系的社會組織黨組織。在其帶動下,三水區逐步孵化了包括西南總商會在內的12個3A級以上社會組織,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新動力。

成立農業產業型黨組織13個,70%的農業協會實現了黨組織覆蓋。三水區地處北江、西江(中國最大的豐水江河)、綏江三江匯流處,水資源極其豐富,形成了基塘密布的農業地形,以桑基魚塘為代表的傳統種養農業比重大。對此,三水區開創了以農業產業關系為紐帶,在生產基地、專業合作社等關鍵環節和產業鏈上設置黨組織的做法,使黨組織建設與農業產業發展有機融合,進一步推動黨建資源下沉到副農業產業一線。

在這種思路指導下,三水區采取“支部+合作社”模式,先后成立了農業產業型黨組織13個,使70%的農業協會實現了黨組織覆蓋,構建起“鎮黨委—村黨總支—各類產業黨支部—黨小組—黨員”的管理結構,有效整合專業合作社在資金、場地、市場、管理、人才等方面的經濟優勢,促進農業產業向高層次、高效益發展,帶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白坭鎮康喜萊蔬菜專業合作社黨支部通過建立新品種示范推廣基地,以發展訂單農業的形式推廣適銷價高的新品種,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大塘鎮蔬菜協會黨支部通過開展“黨員示范田”活動,開發100多畝示范田,引進20多個優質蔬菜新品種進行試種、示范,使畝產提高了10%,突出了黨支部帶領會員發展壯大產業規模、打造樹立優質農業品牌、促進農民增收的領導核心地位。

建立功能型黨組織8個,開展各類極具特色的組織活動300余次。行業協會黨組織、農業產業型黨組織服務于企業、農業生產、商業活動,此外,三水區還特別建立功能型黨組織,以為居民生活提供服務。白坭鎮祠巷村的宗祠黨支部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以宗族為依托,讓本地人感受到了黨組織的親情。而西南街道張邊社區建立的社區黨委、社區居委會、家庭服務中心、“新三水人”服務站“四位一體”的社區管理模式,整合了各方資源,從不同角度服務于8000多名“新三水人”,讓外來人員共享到了三水的溫情。

三水區根據各鎮(街道)的實際情況,提出依托村、社區內各類實用技術人員、文化愛好者、志愿者、各類協會等組織和人員,根據不同黨員的興趣愛好、技能特長、年齡特征和從業情況,設置功能型黨組織,促使黨員自我服務向專業化精細化發展。目前共建立功能型黨組織8個,開展各類極具特色的組織活動300余次。在實踐中以豐富的活動形式凸顯黨組織特色,寓教育于組織活動,寓管理于自我服務。如云東海街道組建了鐵人三項協會、青年志愿服務、傳統文化教育三個黨支部,借助國際鐵人三項賽事、森林公園、孔圣園等優勢平臺,開展崗位式、組團式、個性化和互動式服務。

以村(社區)黨組織為基礎,駐村(社區)單位黨組織共同參與。三水區通過統籌村(社區)資源,吸收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建設,構建以村(社區)黨組織為基礎,駐村(社區)單位黨組織共同參與的區域化、網格化的黨建格局。西南街道組織30個機關、企事業單位、中介社團黨組織與11個社區黨組織開展“共駐共建”活動,簽訂《共駐共建協議書》,建立了長期的共駐共建關系。白坭鎮80%的村組黨支部均開展了“村企合作”,其中,國有企業恒益電廠與周邊的牛嶺崗、黃崗里等村組簽訂協議,每年投入20多萬元支持村組新農村建設;蘆苞社區黨總支部及實驗技工學校黨支部完善“社區+學校+企業”的黨建聯動模式,使黨員作用及黨建資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和利用。

輸出地籍聯結、行業聯結,建立流入黨員黨組織、流動黨員服務站。針對流動黨員管理難、組織生活難、發揮作用難的情況,三水區在工業園區和黨員流動較大的村(社區)采取按輸出地籍聯結、行業聯結等方式,建立了流入黨員黨組織,設立流動黨員服務站、點,為他們搭建有效的溝通交流平臺,增強流動黨員、異地務工人員的歸屬感,確保區內流動黨員“離鄉不離黨”“流動不流失”。

白坭鎮依托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的鎮文化中心,建設“流動黨員之家”和“流動黨員黨總支部”,免費提供上網、圖書借閱、文體娛樂、心理咨詢、法律維權等服務。樂平鎮投入近50萬元在三水工業園區興建成立了產業社區,建筑面積458平方米,內設培訓室、圖書閱覽室、電腦室、活動室等功能場室,為鎮內非公企業黨員及流動黨員搭建了一個開放式、多功能、專業化的活動平臺。

2“五型”特色黨組織建設經驗

優化了黨組織設置,增強特色黨組織輻射力。三水區“五型”特色黨組織突破了傳統的“單位黨建”模式,在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中尋找黨建突破口,實現黨組織向社會組織、向農村產業鏈、向特長愛好群體覆蓋,把黨建“觸角”延伸到新興領域,拉長了黨組織戰線,彌補了傳統黨組織的缺陷與不足,提高了黨組織在新興領域的影響力。同時較好地統籌了城鄉黨建資源,形成單位黨建、社區黨建共同參與的多維度、跨區域異地聯建的全覆蓋區域化黨建聯合體,通過以大帶小,以先進帶后進,以企業帶農村,提高基層黨組織領導水平和戰斗力,使黨組織在參與各類社會管理工作中實現最大程度、最有效的資源整合。

搭建了活動新平臺,增強特色黨組織示范力。在“五型”特色黨組織建設中,三水區通過開展“掛鉤聯系基層”“黨員服務進村居”“黨代表組團接訪”等活動,黨員實現了自我價值,增強了自豪感和歸屬感,推動了黨員管理專業化、作用發揮多元化、組織生活多樣化。黨組織在各產業、各行業、各領域找到了“發力”平臺,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強社會管理、改善民生事業、維護基層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領導核心作用,增強了黨組織凝聚力和公信力,強化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強化了黨員管理,增強特色黨組織凝聚力。三水區通過推行黨員雙重管理,明確特色黨組織與組織關系所在黨組織之間的職責,有效解決了流出地黨組織日常指導管理難到位、流入地黨組織缺乏與流動黨員之間鄉緣關系的問題,使外出黨員真正做到“離土離鄉不離黨”。此外,三水區還制定了相關管理辦法,有效落實流動黨員對黨內外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切實保障黨員參與、管理、決定各項事務的權利。

規范了黨組織運行機制,增強特色黨組織引領力。三水區在創建“五型”特色黨組織實踐中,形成了一批契合三水基層實際、深受群眾歡迎的好做法、好經驗,并將成功的經驗和有效的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來,建立了具有三水基層黨建特色的“1+5+10”工作法(以區委書記項目為中心,以“五型”特色黨組織創建為抓手,制定并出臺10個配套制度),制定了五種類型特色黨組織的工作指引及工作規范共9項,并匯編成冊,促使社會組織甫一落地即建立有歸屬的黨組織,一旦建立即可實現規范化運行,開始運行即能發揮作用,以此帶動和引領社會組織健康穩步發展。

3結語

通過兩年多的創建活動,三水區共建立“五型”特色黨組織114個,納入管理黨員2800多人,開展各項特色活動1200多次,幫助黨組織、黨員、群眾辦實事辦好事800余件,挖掘先進黨員典型人物42名,制定工作制度和規范10多項,編制材料匯編、畫冊共3本。“五型”特色黨組織創建連續兩年被評選為廣東省100個“書記項目庫”,成為基層黨建創新的優秀范本。

三水區提出建設“五型”特色黨組織的思路,在傳統“垂直型”的基層黨組織之外,創建五種類型的特色黨組織,這是現階段對傳統黨建模式的有效突破和補充,這個項目的成功實踐,初步解決了社會組織黨建組織難覆蓋、黨員難發展等問題,構建了一張功能強大、全社會覆蓋的組織網,提升了基層民主水平。

三水區黨建為眾多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借鑒:非公企業成中堅力量,黨組織怎樣順利覆蓋?流動黨員數量多,如何有效管理?社會日趨多元,怎樣改變屬地管理的單一形式?工業化加快推進,成果如何與鄉村共享?三水區的經驗表明,解決這些問題,堅持統籌兼顧、加強分類指導,做好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是關鍵。同時,更要創新工作載體、豐富活動平臺,激發社會組織的黨建活力。

(本文執筆:李習林吳姍)

[責任編輯:人民智庫]
標簽: 基層   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