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品質是政黨政治的根本問題。政治信仰奠基于政治品質,落腳于根本目標或終極追求。因此,不同政治品質的政黨必定形成各自的精神世界和價值系統。堅持共產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信仰,是異于世界大多數政黨之根本所在,也是中國共產黨獲得精神動力特別是原動力之所在。政治邏輯把政治品質、政治信仰及其相關政治要素聯系起來,形成邏輯關系,以保證政黨有效運行。政治倫理的尺度和標準取決于政治品質和政治信仰,同時,政治倫理直接影響乃至決定著政治修養和政治行為。政治規矩是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新概念,也是其治國理政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加強政治生態建設,是把從嚴治黨引向深入的重要標志。
【關鍵詞】政治品質 政治倫理 政治邏輯 政治信仰 政治規矩 政治生態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8.007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治國理政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放在黨建領域,即通過“全面從嚴治黨”,實現強身健體,永葆活力生命力,而從嚴治黨又是把“講政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此產生一個重要命題,講什么樣的政治和怎樣才能講好政治,要回答好該問題,必須廓清若干政治元素的基本范疇、現實表現及其相互關聯,逐步形成完整的政治理論體系。這個命題解決得好,既可以化解現實矛盾,也可以推進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的發展。
關于政治品質
政治品質是政黨政治的根本問題。作政治主體的政黨,在立黨之初必須廓清自己的政治品質,即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這是原點和起點,因此關系到所有政治元素的生成和發展。比如,為什么要“從嚴治黨”,嚴的標準、依據和邏輯是什么?規范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利益的價值坐標和評價尺度是什么?諸如此類,都取決于政治品質。習近平同志一再強調“不忘初心”,其關注的就是政治品質問題,為的是讓每一名共產黨員弄清黨“為誰執政”和“怎樣執政”。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品質是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原本不是一個問題,在過去很長時間里,因為黨內一批干部包括高級領導干部出現政治迷失,認識不清人民是誰和如何為人民服務的問題,結果出現權力濫用,以致于走向偏離人民的道路。所以,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強調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黨就會失去根基。必須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作為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
黨的政治品質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作為理論問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經作出科學界定和闡述,并且經過國際共運特別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已經有了足夠的豐富和發展,只要黨不蛻變,認識自己的政治品質不是難題。但也需要看到,隨著國際國內政治生態的變化,很多問題甚至發生本質性變革,比如,“人民”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與馬克思主義經典論述發生了很大變化,最顯著的是階級漸變為階層,政治學概念轉化為社會學概念,如果忽視這些變化,“人民”就可能概念化和抽象化,甚至被異化。以前,黨不斷發展自己的理論,擴大自己的階級。當下有必要繼續對這個問題作政治屬性上的推進,以利于政治品質的維護。這其中有一個要害問題:政治屬性的人民與社會屬性的公民,其間能不能找到聯系點。
之所以強調伴隨社會發展修正理論,在于歷史經驗教訓提出這樣的要求。《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的名篇,而蔣介石早于毛澤東提出了“為人民服務”,胡宗南的隊伍進延安后,甚至建立“為人民服務處”。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國中之百官,上而總統,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美國前總統林肯也提出過“為人民服務”思想觀點。這說明,不分國家和政黨,都會打出“為人民服務”的旗號,但差異巨大。其中原因在于生態變化后,理論沒有跟進,制度設計必定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