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提出“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戰略部署以來,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我國農產品逐漸由“種得好”“養得好”向“賣得好”轉變,建設農業和農村經濟信息體系和全國大宗農產品市場體系,培育、保護和發展農產品品牌,讓越來越多的農民感受到了農業現代化帶來的實惠。
近年來,農業系統不斷加強市場信息服務,加快農產品和各類要素市場建設,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和市場調控機制,為建設生產者自主經營、消費者自由選擇、商品和要素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暢通渠道,讓農產品走得出大山。市場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靈魂。為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我國不斷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優化產銷對接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田頭市場、定點批發市場和國家級農產品專業市場等為主體的多級市場體系,構建了以蔬菜水產等鮮活農產品為主的大型專業市場流通網絡,農產品流通方式和交易模式逐步實現多元化,在優化生產結構、暢通市場渠道、帶動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市場說話,價格機制改革激活市場。多年來,我國農產品供給從嚴重短缺到供求總量基本平衡、農民收入從解決溫飽到奔向小康,市場機制功不可沒。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對“地板”和“天花板”的雙重制約,我國現有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亟待調整。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在穩定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基礎上,開展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啟動了棉花、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2017年將大豆目標價格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日益凸顯,有效激活了市場、激活了主體。
——信息搭橋,供給側與需求端握手。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制高點。當前,信息技術進一步向農業農村各領域滲透融合,農業農村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水平大幅提升,信息化成為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先導力量。五年來,我國信息化發展瞄準農村補短板,向農產品生產銷售全過程蔓延。隨著互聯網技術向農業農村的深入滲透,智慧農業、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等的興起,借力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創新與探索也在不斷積累豐富。
——品牌引領,優質農產品實現優價。品牌是農業競爭力的核心標志,是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引領,是提高市場號召力的重要抓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品牌化發展,把加強品牌建設作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參與全球農業競爭的重要戰略舉措。從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到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從百家合作社百個農產品品牌到“品牌大道”……近年來,各級農業部門加快推動農業品牌建設,將其作為發展現代農業、打造區域經濟、扶貧富農的有力抓手,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農業展會、產銷對接會、農產品推介會等,力促農產品流通和營銷,提升農業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一大批特色鮮明、質量過硬、信譽可靠的農業品牌脫穎而出,成為加速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引擎。
過去五年,我國農業農村市場信息發展取得了巨大飛躍;下一個五年,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互聯網+”現代農業、農業品牌建設等各項工程的持續推進,必將為農民增收、農業現代化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