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獨立自主與開放共贏、堅持國際民主和不干涉別國內政、保衛世界和平和反對霸權主義,是國際安全關系的基本準則。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要與各國一道,構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開放透明的全球貿易和投資治理格局、綠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包容聯動的全球發展治理格局。
【關鍵詞】全球治理 國際秩序 國際關系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推動國際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作為崛起中的新興大國,中國與國際秩序的關系令人矚目。由于現行國際秩序建立在二戰后大國主宰的基礎上,沒有充分考慮到世界上所有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中國應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道,推動國際秩序向更公正更合理方向邁進。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集中了發展經濟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優秀成果,既是中國解決自身問題的良策,也是拉動世界經濟的良方。作為地球村的一員,任何國家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必須兼顧到其他國家的發展,不能將自己的發展建立在損害他國利益的基礎上。對于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來說,必須要做到全面協調,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需求,也要協調好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到統籌兼顧、成果共享。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深入,中國的發展模式必將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到那時,中國的發展觀對各國探索更科學、更文明的發展道路,對人類探索一般社會發展規律,乃至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復興必將作出更大貢獻,從而彰顯出更重大、更深遠的世界影響力。
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應凝聚各國共識
獨立自主與開放共贏是國際經濟關系的基本準則。前者強調的是經濟主權上的獨立與完整,后者是操作層面的策略,兩者并不矛盾。要發展壯大,必須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而世界范圍內金融霸權主義仍然存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本來就非中性的國際制度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推動下繼續向既得利益者傾斜,全球化困難重重。中國要融入經濟全球化,但全球化只是中國獲得必要的資金和技術的一種手段,并非目的,不應為全球化而全球化。中國對外經濟政策應有一定的彈性,既有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決心,又有開放共贏、公平包容的氣度。
堅持國際民主和不干涉別國內政是國際政治關系的基本準則。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代表著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而作為現存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與資本主義國家存在著制度上的差異。中國與世界的政治交往有和諧,也有斗爭,維持同一性的關鍵就在于堅持國際民主原則。國際民主的核心是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但在當下的國際政治實踐中還遠遠做不到這一點,多數國際組織都是大國俱樂部。不干涉別國內政有兩條含義,一是我們不干涉別國內政,二是也不允許外國干涉我們的內政,這是世界各國得以和平共處的法寶。中國一不輸出貧窮,二不輸出革命,外國沒有理由干涉我們的內政。中國處理國際關系不看社會制度,而是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既著眼于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不計較歷史恩怨,不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并且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這些都應成為國際政治關系的基本準則。
保衛世界和平和反對霸權主義是國際安全關系的基本準則。世界和平不可分割,制止戰爭、維護和平的斗爭也相互聯系、不可分割,這是國際安全關系的特點。蘇東劇變后,世界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國際局勢總體走向緩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超級大國操縱國際事務的局面已經有了很大改變,第三世界國家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世界各種矛盾也在深入發展,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民族矛盾、領土爭端和宗教紛爭日益突出,甚至釀成流血事件和局部戰爭。營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實現有效裁軍和軍備控制,強化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協調與合作,強調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公認的國際準則,成為防止沖突和戰爭的可靠前提。習近平主席的新國家安全觀強調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倡導求同存異,而不是你死我活,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形成共識。只有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安全,才能實現世界的和平穩定與中國的長治久安。在國際安全問題上,中國將積極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同世界各國共同維護人類良知和國際公理,在世界和地區事務中主持公道、伸張正義,更加積極有為地參與熱點問題的解決,通過平等協商處理矛盾和分歧,以最大的誠意和耐心,堅持對話解決分歧。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正在為維護世界和平貢獻更多公共產品。
加快全球經濟治理改革
2016年9月3日,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發表主旨演講,指出全球經濟治理特別要抓住以下重點:共同構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維護世界經濟穩定大局;共同構建開放透明的全球貿易和投資治理格局,鞏固多邊貿易體制,釋放全球經貿投資合作潛力;共同構建綠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推動全球綠色發展合作;共同構建包容聯動的全球發展治理格局,以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目標,共同增進全人類福祉。
第一,構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改革內容廣泛,但國際金融機構及其合法性、實用有效的多邊準則、全球流動性、國際儲備貨幣和匯率問題構成最主要的優先事項。在全球經濟增長仍然疲弱并面臨很多風險的背景下,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應以國內價格穩定和經濟復蘇為目標,并盡量減小對其他國家的負面溢出效應;各國要繼續落實金融部門改革和結構改革的政策承諾,促進需求再平衡,推動全球經濟盡快復蘇。
第二,構建開放透明的全球貿易和投資治理格局。目前,全球經濟有復蘇跡象,但仍未徹底擺脫下滑險境,各國共同抵制貿易保護主義、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是建立彼此間互信與合作的必要前提。貿易保護主義非但不能解決危機,反而可能加劇世界經濟困境;反對保護主義、鞏固和發展多邊貿易體系及創建公平合理的全球價值鏈將為提振世界經濟提供新的動力。
第三,構建綠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中國是世界能源消費大國和進口大國,形成了煤炭、電力、石油、天然氣、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給體系,對全球氣候變暖和全球能源格局持積極的治理態度。面對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順應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中國提出推動能源生產、消費、技術和體制革命,以綠色低碳為方向,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構建綠色低碳能源治理新格局。
第四,構建包容聯動的全球發展治理格局。全球經濟治理應該以平等為基礎,更好反映世界經濟格局新現實,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用自身的發展經驗證明,發展中形成的問題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發展來解決。各國應協調推進廣泛、開放、互利合作的各類國家級、地區性和全球性安排,合力維護包容性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在京舉行》,《人民日報》,2015年10月30日。
責編/潘麗莉 解軼鵬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