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時間:2017年9月30日-2017年10月12日。
調查方式:通過互聯網和微信公眾平臺渠道發布網絡問卷進行調查。
樣本分布:此次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6666份。男性受訪者占66.26%,女性受訪者占33.74%。樣本年齡覆蓋全部人口,21歲以下占20.22%,21-30歲占38.92%,31-40歲占31.54%,41-50歲占7.82%,51-60歲占1.07%,61歲及以上占0.43%。樣本地域覆蓋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按城市級別劃分為北上廣深,以及除北上廣深以外的其他直轄市、省會城市、地級市、縣級市、鄉鎮村,其中,有27.82%的受訪者來自北上廣深。
主要發現:
·受訪公眾對所在地區“創新資源的豐富性”(95.97%),“創新主體的活力”(96.02%),“創新服務的效率”(95.87%),“創新創業的環境”(95.62%),“社會治理創新實踐”(95.80%)等方面滿意度較高,其中,居住在北上廣深的受訪者對政府創新能力的滿意度更高。
·對于政府在創新治理中扮演的角色,83.34%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是社會發育與社會自組織能力建設的推動者,70.69%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是社會治理責任的擔當者,53.37%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是社會治理體制與規則的建構者。
·公眾對當前政府創新能力整體滿意度較高。87.09%的受訪者評價當前政府創新能力已超出或達到預期。98.81%的受訪者表示對未來我國政府綜合創新有信心。北上廣深的居民相較其他地區的居民更認同重視政府創新的必要性。
·對于科研成果轉化可能面臨的困難,66.83%的受訪者選擇了“科技成果產業化周期中可能面臨不確定性”,另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選擇了“技術研發風險大”(58.06%)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周期長”(56.47%)。在產學研合作機制中,公眾更加認同政府應在“擴大企業扶植范圍,為新興技術產業化研發提供經濟支持”(67.73%),“挖掘地方優勢,地方政府牽頭技術成果轉化”(58.27%),“設立綠色通道,對已通過驗證的技術簡化審批流程,縮短注冊評審周期”(54.95%)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公眾對政府創新的期待包括“保留乃至強化關鍵的經濟、社會、政治職能”(62.96%),“改善協調能力、整合能力及調控能力”(54.64%),“完善內部組織結構,增強組織靈活性”(43.77%)等。
政府創新是公共權力機關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增進公共利益而進行的創造性改革,是一種國家治理機制的改革(俞可平,2010)。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將創新社會治理體制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并且提出“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目標要求。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關鍵是要實現發展動力由以要素投入為主轉向創新驅動。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政府更好地發揮引導推動作用,更重要激發廣大勞動者、企業家和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只有實現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才能最大限度地釋放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政府在創新治理中應當扮演什么角色,公眾對當前政府創新現狀滿意度如何。在產學研合作機制中,政府應當起到怎樣的作用,公眾對提升政府創新能力又有哪些建議和期待。為深入了解政府創新的發展現狀,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對此展開了調查,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結論。
公眾對政府創新能力的認知
公眾對政府創新能力的評價
中共十八大之后正式提出了建設“創新型政府”的目標。一個創新型政府必須及時適應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和人民群眾的新需求,因此它必須是一個適應型政府;一個創新型政府必須在體制和機制方面,對公共服務部門進行持續不斷的改革和完善,因此它必然是一個改革型的政府;一個創新型的政府,必須隨時破除那些僵化的和不合時宜的觀念和制度,因此它必然是一個開放型的政府;一個創新型的政府,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更新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因此它必然是一個學習型的政府。政府創新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推動民主法治,改善公共服務,提高行政效率。因此,一個創新型的政府,不僅應當是民主的、法治的和文明的政府,而且應當是變革的、進取的和高效的政府。(俞可平,2013)
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當前政府創新能力整體滿意度較高,有87.09%的受訪者評價當前政府創新能力超出或已達到預期。調查結果還顯示約半數公眾對于所在地區的創新資源的豐富性(52.96%),創新主體的活力(49.15%),創新服務的效率(49.71%),創新創業的環境(49.39%),社會治理創新實踐(51.00%)等方面評價選擇了“十分滿意”,其中,居住在北上廣深的受訪者在上述方面選擇“十分滿意”的人數分別占67.54%、62.38%、63.00%、62.75%、62.87%。
公眾對創新治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政府創新,被視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揭示了發展帶來的全新治理格局與治理困境,是對日益凸顯的社會矛盾與不斷高漲的社會需求的被動或主動回應(李劍,2015)。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與先進國家相比差距不小,一個重要原因就科技與經濟長期存在“兩張皮”現象。促進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打通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是我國改革發展必須關注的重大課題,也是政府創新服務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當問及“提升創新治理能力,您認為政府應當扮演什么角色”時,83.34%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是“社會發育與社會自組織能力建設的推動者”,堅持創新發展、實現創新驅動是一個系統性變革,政府相應職能也不能不隨之發生轉變。70.69%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應當做“社會治理責任的擔當者”,創新社會治理體制,要堅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體制機制,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53.37%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是“社會治理體制與規則的建構者”,政府要發揮社會治理的主導作用,健全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完善社會治理的政策法規,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會治理。
政府創新的重點領域
科技創新
在創新發展中,政府創新服務要面向產學研用、大中小微等各類創新主體,要向創新全鏈條前后端延伸,要更加注重優化政策供給、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受訪者認為當前科研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困難主要有,“科研成果產業化周期中可能面臨不確定性”(66.83%),“技術研發風險大”(58.06%),“科技成果產業化周期長”(56.47%),而選擇“科研設備建設、運營維護成本高”“人才儲備不足”的受訪者相對較少,分別占35.21%、14.55%。
針對科研成果轉化具有不確定程度高、周期長、風險大等特征,產學研合作機制中,政府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擴大企業扶植范圍,為新興技術產業化研發提供經濟支持;挖掘地方優勢,地方政府牽頭技術成果轉化;設立綠色通道,對已通過驗證的技術簡化審批流程,縮短注冊評審周期;為科研立項提供配套資金和項目投入;重視專業人才培養,鼓勵科技創新,發展人才吸引戰略;推動企業管理機制改革;統籌資源分配,讓科研設備與項目高效對接。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針對以上政府主導作用的認同度分別為67.73%、58.27%、54.95%、43.43%、36.49%、13.74%、10.31%。
經濟創新
“十三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斷營造有利于提高市場主體活力的營商環境。國務院將“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作為推動政府職能轉變、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從商事制度改革入手,放權于企業,還權于市場,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曉波指出,商事制度改革不僅能夠促進企業納稅和社會就業出現“雙增長”,還進一步降低了創設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使新登記企業總量大幅增長。
在放寬市場準入上,推進工商注冊便利化、實施證照合一改革、推行先照后證改革、完善企業退出機制等舉措正在穩步推進;在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方面,經過幾年的探索,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初步形成,企業信息公示制度初步建立,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線運行,有效推動信息共享與協同監管;在優化服務上,國務院發布指導意見,從資金、財稅、信息等方面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發揮競爭政策作用,“放管服”的各項改革任務得到積極落實。
提升政府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
把社會治理重心放在基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改革發展穩定的大量任務在基層,推動黨和國家各項政策落地的責任主體在基層,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工作也在基層。社會治理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必須把社會治理的重心落到城鄉基層。調查結果顯示,有76.04%的受訪者認為提升政府創新能力應當注重把社會治理重心放在基層。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調查結果顯示,71.11%的受訪者認為提升政府創新能力應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強調,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走創新發展之路,首先要重視集聚創新人才。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積極探索集聚人才、發揮人才作用的體制機制,完善相關政策,進一步創造人盡其才的政策環境,充分發揮優秀人才的主觀能動性。
改進社會治理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不斷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堅持依法治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堅持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在此次調查中,有68.93%的受訪者認為提升政府創新能力應當注重改進社會治理方式。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
調查結果顯示,有近五成的受訪者認為認為應當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社會治理體制,要堅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體制機制,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當前我國處于改革攻堅期深水區,社會管理領域面臨一系列新情況和新問題,迫切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實現從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創新社會治理,必須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青連斌,2017)。
公眾對政府創新的期待和信心
公眾對政府創新的期待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要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激發社會活力。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中國的政府創新遵循著政治現代化的五個普遍性發展趨勢,即從管制政府走向服務政府,從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從人治走向法治,從集權走向分權,從統治走向治理(俞可平,2010)。調查結果顯示有36.5%的受訪者期待政府削減冗余職能并向社會放權,同時還有更多的受訪者希望政府仍保留乃至強化關鍵的經濟、社會、政治職能(62.96%)。
俞可平指出,政府自身建設的重點,是合理地設置政府的管理機構和管理職能,提高政府行為的績效;強調依法行政,將政府行為納入法制的軌道;更多地聽取公眾對政府機關的意見,在政府績效評估中日益增大民意的比重,以增強政府的公信力。調查結果顯示,公眾認為政府創新還應做到改善自身的協調能力、整合能力及調控能力(54.64%)。完善內部組織結構,增強組織靈活性(43.77%),提升科層體系的績效(27.18%)。除此之外,還有11.90%的受訪者選擇了推行合同外包、社區自治、政府購買服務等創新手段。
公眾對政府創新的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要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當問及“您認為當前重視政府創新有無必要”時,58.88%的受訪者認為很有必要,26.51%的受訪者認為比較必要,10.59%的受訪者認為一般,只有4.02%的受訪者認為不太有必要或沒必要。其中,相較其他地區,居住在北上廣深的受訪者更認同重視政府創新的必要性。
當問及“未來,您對我國政府綜合創新是否充滿信心”時,62.82%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有信心,27.75%的受訪者比較有信心,8.24%的受訪者認為一般,只有1.19%的受訪者沒有信心。進一步分析發現,相較其他地區,居住在北上廣深的受訪者對政府綜合創新的未來更有信心。具體來說,居住在北上廣深、其他直轄市或省會城市、地級市、縣級市、鄉鎮村的受訪者,選擇“非常有信心”的比例分別為75.79%、62.02%、52.20%、55.09%、56.90%。公眾對我國政府綜合創新的信心,不僅源于對當前創新成果的肯定,也是對未來更好發展的期待。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李思琪(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