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直以來視脫貧攻堅為第一民生工程。20世紀80年代,福建就在全國率先開展有組織的開發式扶貧,創造出山海協作、造福工程扶貧搬遷、選派黨員干部到重點村駐村任職等許多寶貴經驗。2016年,通過建檔立卡“回頭看”,福建對不符合條件的對象及時清退,對因病因災等返貧的重新識別認定為貧困人口,全省精準識別農村貧困人口69.6萬人,其中有勞動能力的扶貧開發對象45.2萬人?!?017年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7年福建省要更精準更有力推進脫貧攻堅。要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精準發力,全年實現脫貧20萬人。立足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安排“造福工程”搬遷10萬人,建設100個以上有規模的集中安置區。
福建貧困一般特征
貧困人口分布小集中、大分散
福建貧困現狀其中一個重要特征在于貧困人口點多面廣,多以自然村落的形態小規模聚居,散村又散落在眾多山區中,呈“小集中,大分散”特征。從貧困人口宏觀的區域分布來看,扶貧開發對象零散分布在全省共66個縣(市、區),但其中40%在23個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30%在2200個貧困村,呈現出小范圍集中的狀態。送些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相對較差的山區,呈現出貧困在區域分布上不平衡的狀態。送些地區多山峰氏壑,平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占縣域面積比重不到20%,加之土壤貧瘠、易受侵蝕,對生產生活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交通等基礎設施差,資源稟賦嚴重不足,制約了貧困人口的對外交流和進一步發展
致貧、返貧現象突出
經過多年努力,福建省在扶貧開發方面成效顯著,貧困人口不斷減少。但是,貧困人口往往是動態的,已脫貧和低收入的人口,抗風險能力較弱,很容易因災、因病等原因而返貧。現階段,福建絕大部分貧困人口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為生,而農業生產周期長,對于自然、氣候等因素具有很強依賴性,很容易受其影響,且農業決策與農產品生產時間上缺乏對稱性,使得農業生產周期性波動大,難以避免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市場風險;與此同時,貧困人口的生存環境普遍較差,多是處于自然條件極其惡劣或者極為偏遠的地區,土地等個人資產擁有量少且差,導致收入低下;當前實施的新農合作制度保障水平比較低,難以滿足農民實際需求,導致農民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現象仍然比較嚴重;貧困人口自身綜合素質低下,個人發展能力不足,導致收入水平難以得到有效提高,甚至長期處于停滯狀態,因此當遇到諸如疾病、災害、經濟危機、金融風暴、就業政策、市場價格波動和失業等自然、社會因素影響時,極易回到原來的貧窮狀態。
福建扶貧工作回顧
全面實施科學精準扶貧,建立精準識別與動態進退機制
根據2013年福建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按照規??刂?、分級負責的原則,以縣為單位對低于現行貧困標準,即農民人均年收入低于3310元(相當于2010年3000元不變價)的扶貧對象進行全面建檔立卡。在建檔立卡的過程中堅持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科學合理確定貧困人口,全面排查扶貧對象的基本情況、發展現狀及致貧因素,并對貧困區域的產業開發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水平、扶貧措施及其工作成效等情況進行建檔,全面徹查致貧因素,為精準扶貧奠定基礎。同時對貧困戶、貧困村、貧困縣的貧困狀況進行跟蹤監測動態管理,根據扶貧對象的經濟發展狀況、收入實際變化調整幫扶力度和保障水平,建立常態化的進退機制,確保扶貧優惠落實到真正的貧困地區、貧困人口。
實施造福工程扶貧搬遷,改善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
造福工程即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是針對處在自然條件惡劣、地理位置偏遠的自然村群眾,在充分尊重其意愿的基礎上有計劃的搬遷、安置到生活、生產條件較好的地區,從根本上改善貧困人口生活環境和質量,是一項以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開發為核心的系統工程。福建造福工程的實施狀況總體可概括為對象定義擴大、規模持續拓展、形式完善改進、補助迅速提高,同時成效也不斷凸顯。搬遷群體已從生產、生活條件較為惡劣的自然村散戶,擴展到居住在自然保護區或江河源頭區域及受自然災害、地質災害威脅或侵害的農戶;搬遷規模進一步擴大,2013年起每年搬遷規模擴大到20萬人,比2011和2012年的搬遷目標增加了10萬人;搬遷形式上則從過去的零星搬遷安置到目前的集中安置;搬遷補助費從最初的每人200元直至2014每人年3000元,且市、縣兩級共同予以配套補助,最終平均每戶補助金額約2-3萬元,對于計生戶、少數民族戶及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同時實行疊加補助。現下福建省已建成2000多個易地搬遷安置區,規模在百戶以上的共504個。集中安置降低了扶貧成本,后續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的配套也使搬遷貧困人口民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和更多的公共資源。搬遷戶年均收入增長15%以上,相比當地平均增速其提升幅度明顯更大,除此之外,生態搬遷亦使得原住地濫砍濫伐及垃圾排放現象減少,對森林覆蓋率與江河源頭生態環境的保護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