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政務環境和政府服務要更加全面
十八大以來,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公共服務的力度,按照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的方向,加快完善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公共產品供給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以及政府工作水平。推進綜合政務大廳建設,在“兩集中、兩到位”的基礎上,實行對企業和群眾辦事的“一口受理”、全程服務。逐步將實體大廳的功能向網上辦事大廳延伸,打造政務服務“一張網”,簡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方式。通過改革,我國綜合競爭力大幅提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呈現新氣象。從2013年開始,我國新注冊市場主體實現5年連增,2017年上半年達到887萬戶,每天新生的企業達到1.6萬戶,這個數字比2013年全年數多一倍。據《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在全球127個經濟體的創新能力和可衡量創新成果綜合指數排名中,中國居第22位,比2012年提高12位,在中等收入經濟體中排名第一。
十九大之后,政府將繼續優化政務環境和政府服務。一是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各類服務事項預約、申報、辦理、查詢等全流程網上運行。二是發展綜合性政務服務,把實體政務大廳、網上政務平臺、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服務熱線結合起來,解決政府服務“碎片化”問題。三是推進政務流程優化再造和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將政府所有事項都建立內容的標準、程序的標準、管理的標準、時限的標準,提高老百姓對政府工作的預期。四是按照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原則,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權力結構和機構改革要有大舉措
十八大以來,國務院推進機構改革,進一步建立職能有機整合的政府大部門體制,完成了撤銷鐵道部的任務,將衛生部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合并,將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與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合并,將新聞出版總署和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合并,一共減少了4個正部級機構,其中內閣部門減少2個。本輪機構改革后,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置25個,加國務院辦公廳,政府瘦身又推進了一步,大交通、大社會、大健康的管理格局基本形成。省級以下政府也相應進行了機構改革。這一輪機構改革與2008年的改革推進力度大體相當。連續幾輪的機構改革,使得政府大部門制的框架已初步呈現,有效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組織結構的優化,以及各部門職責關系的協調。
目前我國政府機構改革還沒有到位,政府與其他公共管理機構的關系尚未理順,需要用大力氣深化改革。一是推進大部門制改革。按照整體性政府的要求,進一步整合機構,解決“政府權力部門化”的問題,解決一些部門之間存在的多頭決策、分散管理、重復執法、政資不分等問題。比如,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在推進部門外延變遷的同時,抓緊部門內涵式改革的深化,加強大部門內部司局的職能調整,使之運轉更加協調。二是進行縱向行政層級的改革。中央將依法擴大省級政府及市縣等各級政府的行政權力,使地方各級政府承擔的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環境保護和促進經濟發展的職能配置更加科學合理,使承擔的職能、責任與賦予的權力、人力、財力實現均衡適當。三是進行橫向管理體制方面的改革。將統籌安排黨委、政府及其他公共組織機構設置,科學配置黨政部門及內設機構權力、明確職責,在省市縣探索對職能相近的黨政機構進行合并,或合署辦公。四是新設置急需加強職能的機構。為了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將組建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五是推進先行先試改革。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的行政改革自主權,推動先行先試,探索更好地與國際接軌的管理制度,引領改革開放形成體制新格局。六是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強化事業單位公益屬性,按照分類原則,促進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離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