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學位委員會主席 李依依
十九大報告指出,過去五年“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其中最讓我激動的是“墨子”,因為這是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雙向通的量子通信。另外,在京滬高鐵的通訊實踐中,創新地實現了從基礎到應用的全過程。
十九大報告的內容豐富,觀點明確、新穎、細致。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墨子”作為標桿,助力解決供給側矛盾,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比如針對當前我國鋼鐵產能過剩的問題,我們一直深入實踐,與企業一同將我國豐富的稀土資源應用到鋼鐵生產上,用稀土提升鋼鐵質量,當前該工藝已經在軸承鋼等領域應用,性能可與國際領先水平媲美,能夠有效解決鋼鐵供給側的矛盾,我們決心將其進行全行業的推廣。
2016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大大增強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信心。現在科學家們敢想敢做,敢于超越國際水平,因為我們的標桿立得很高,我們很有信心在一些科技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習近平同志的講話鼓舞人心,也讓很多年輕的科技工作者更有干勁,他們的拼搏必將使我國未來在各個領域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十九大報告中展現出來的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也將成為我們科技工作者努力前行的不竭動力!
十九大報告展現建設科技強國決心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于 平
科技是國之利器,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中國在參與世界科技賽跑的過程中,必須牢牢抓住創新這個彎道超越的機遇。
十九大報告充分體現了中國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對科技實力的自信。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人民、市場的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到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體現了對科技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
十九大報告指出,“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展望未來,科技工作者信心十足。中國不但趕上了全世界信息產業革命的浪潮,而且已經成為領潮兒。在智能制造、信息產業、航天技術等高科技技術產業方面完全有機會成為引領者。到2035年,中國將成為引領世界科技趨勢的風向標。從“追逐者”變成“引領者”,這不僅是中國的夢想,也是埋藏在中國科技工作者內心深處的夢想。中國夢和個人的夢想合二為一,必將產生巨大合力,推動科技的飛速進步。
中國的創新步伐更快了、科技人才更多了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張文忠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科技投入的加大,我們的創新步伐更快了,發展水平更高了。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創新是轉變發展方式的新動能、是提升經濟質量和增強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推動力,科技工作者在建設科技強國進程中肩負著重要使命和職責。中國將在航空航天、生物技術、海洋科學、信息技術、大數據、節能環保技術等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在先進制造、大健康、交通和環保等領域比肩國際水平。
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這幾年國內研究所里各種膚色的研究人員明顯多了起來,國外的專家也成為了我們的人才資源。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十九大報告中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工作地位的肯定,體現出黨在建設科技強國方面的決心和信心。
國家系列重大政策為科技工作者創造了良好的科研環境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分子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 王秀杰
十八大以來,國家有一系列重大政策落地,廣大科技工作者有很好的環境可以放逐自己的智慧和思想,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具體來說,項目申請、經費預算、項目經費執行、項目執行匯報等環節的規范性和科學性進一步加強。同時,現在的政策在經費和項目管理上都給予科研工作很大的支持,使得科學家能夠有資源、有條件去捕捉科研過程中發現的新增長點、開辟新的發展方向,能夠更好地在創新發展探索中取得更多引領性成果。現在的趨勢是越來越國際化、大科學,也越來越需要發揮學科交叉的優勢,很多關系國計民生重要的科研項目都需要各個領域、各具專長的科研人員協同工作。
在這方面國家已經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協同創新的政策。尤其在十九大報告中,又特別提出要打破部門利益的藩籬。我們相信,未來在科研評價方面也應該會有一系列非常好的政策,去促進科學家從科研的目的出發,更好地合作、更好地為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的愿望作出科技方面的貢獻。過去幾年,我國科技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科技部等相關部門針對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需求,安排重大科技計劃和科技項目,組織建制化、體系化的科研力量,集中攻克重大科技問題。國家戰略導向、團隊作戰可以成為我國科技快速躍升的重要手段。
以綠色科技統領創新,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金鳳君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不平衡的矛盾比較突出。為此,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要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在建設生態文明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科技是綠色發展的基礎支撐,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過程中,必須以綠色科技統領創新,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發展轉型。
責編/潘麗莉 趙橙涔(見習) 美編/宋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