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沖擊,中國正積極引領經濟全球化逐漸走向新的發展方向。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新方向與現行經濟全球化既有相同之處,又存在諸多不同點。相同之處在于,兩者都是在高新技術發展的情況下,市場經濟所采取的一種運行模式。高新技術的發展為生產要素的全球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提供了物質基礎,可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是在高新技術條件下,最優的生產模式。但兩者的指導思想不同,從而遵循的原則和操作規程有根本區別。
全球化發展新方向為大勢所趨
幾百年來的經濟全球化,在一定意義上是由發達國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主導的,以資本攫取高額利潤為最終目的。作為手段,它們也采取一些提高工資、增加就業、改善社會福利等措施,以保證資本全球化的順利推進。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任何經濟的發展和技術進步都是一把雙刃劍,其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使跨越國界的壟斷資本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超額利潤,從而加深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產生了如貧富兩極分化等越來越多的負面效應。與此同時,在資本輸出國還導致了產業空心化和實體經濟的資本虛擬化。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已近10年,但世界經濟復蘇仍然乏力。面對困境,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民粹主義壓力下,一些黨派、政客提出了“反全球化”的口號和主張,想通過高筑貿易壁壘,保住高額利潤收入,緩解國內失業問題。但這不可能改變新技術引領的生產力全球擴張的歷史大趨勢。“逆全球化”的結果,只能進一步激化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今天世界經濟的結構正在發生巨變。正如IMF總裁拉加德所觀察到的,現在全球GDP的60%、經濟增長總量的80%,是由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貢獻的。世界銀行2017年6月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七個主要新興經濟體(中國、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俄羅斯和土耳其)對全球經濟增量的貢獻,要比七個西方工業化大國(G7)大得多。在此情況下,經濟全球化運行規則就不能完全按照西方國家的標準來制定。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在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時說,世界面臨一個劃時代的轉折點,“舊的全球化模式”過時了,因為它把世界分裂為兩大陣營——“老師和學生”。世界大部分地方被當作“學生對待”,這些地方日益厭倦在民主標準、人權和市場經濟方面來自西方的說教。經濟全球化要迎來新發展,就必須允許各國探索實施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發展模式。
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
作為經濟全球化的受益國,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30%以上。中國還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第二大投資國,擁有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國的大國擔當在于,針對資本全球化的困境,及時對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新方向提出了體現中國智慧的中國方案。
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主旨演講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對于全球化中出現的問題,習近平主席主張“不能一棍子打死”,“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正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一切機遇,合作應對一切挑戰,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對于西方一些國家出現的反全球化、反自由貿易的行為,習近平主席不僅明確表示反對,還提出了經濟全球化和投資貿易便利化新的發展模式和宏偉藍圖。“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堅持協同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堅持與時俱進,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堅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
在2017年5月于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主席進一步提出,要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并為實現上述目標做出了莊嚴承諾。他在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提出了不同于現行經濟全球化的指導思想和最終歸宿。即構建“平等相待、守望相助、休戚與共、安危共擔的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建設承載著我們對共同發展的追求,將幫助各國打破發展瓶頸,縮小發展差距、共享發展成果,打造同甘共苦、命運相連的發展共同體”。這一發展思路指引的方向,與資本全球化追求超額利潤的指向存在著本質上的對立。經濟全球化的新發展方向,關注的是高科技條件下,人類在為生存和發展奮斗的過程中,結成互相聯系、互相幫助、共同奮斗、成果共享的命運共同體。雖然這個共同體的成員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經濟交流的方式仍離不開市場交易,但指導思想不同,結果將大不一樣。
平等協商 和平發展
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促進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為此以下幾項原則應當遵守。
一是平等協商、和平發展。國家不分大小、強弱,不論何種信仰和何種社會制度,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都必須平等相待。有了這個前提,有事就好商量,交易就能公平合理地進行,經濟就會得到發展,全球化就會更順利地進行。二是包容互鑒精神。各國都有自己的長處,能互相包容,就可相互學習,互相借鑒。全球化是個互相交流的過程,能否交流好,關鍵看學習,只要能發現別國的長處,交流就會成功,生意就會做好,平等協商的作風就會慢慢養成。三是公平合理的交易原則。由于各國國情不同,經濟發展水平有差異,很難制定一個符合各國國情的公平合理交易原則。在這種情況下,公平合理只能是相對的。要在尊重國家主權、各國對發展道路的自主選擇和大小國家平等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各國自主發展民族經濟不同的國情和經濟技術水平,通過民主協商制定交易標準和原則;在執行過程中,還要根據情況的變化經常進行修訂。四是合作共贏精神,做到共建、共創、共享。經濟全球化是世界人民借助高新技術發展搭建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國際平臺。只要堅持上述原則和精神,交流就能進步,學習就可創新,新技術就能不斷出現,環境污染就會得到治理,世界經濟就將得到越來越快的發展。這是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結果。要鞏固發展這一成果,在推進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就要始終秉持合作共贏、成果共享的理念。中國永遠不稱霸,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梁東升 ;海軍工程大學天津校區訓練部 唐洪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