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熱點觀察 > 正文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什么樣

近年來,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為新形勢下農戶分享農業產業發展成果、促進鄉村振興開辟了一條新途徑。聯合體與“公司+農戶”有何不同,如何運轉?面臨哪些困難?如何推動其創新發展?請看本報記者在一線的調查采訪

日前,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指導意見》,從金融支持、用地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扶持措施。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是近年來發端于安徽、江西等地的農業產業新模式,是由一家龍頭企業牽頭、多個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參與、用服務和收益聯成一體的產業新形態。

分工協作閉合產業鏈條

安徽省宿州市是全國最早探索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地區。據宿州市農委主任張金海介紹,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踐中,發現單一主體“單打獨斗”存在諸多困難。龍頭企業需要穩定原材料供應和保障質量安全,雖然建立了訂單基地,但有時合同難以履約、質量也難以保證;家庭農場存在技術、資金、市場等問題,開展標準化、品牌化生產難度較大,在產品銷售上處于弱勢地位;合作社缺少穩定的服務對象,需要東奔西跑找活干,效益也難以保證。于是,聯合體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目前,全市聯合體共230家,覆蓋了糧食、畜禽、果蔬等主導產業,年產值超過200億元。

農業龍頭企業江西萬年貢集團董事長蔡陽厚對此深有同感。隨著規模擴大,為了保障高質量原料供應,原有“公司+農戶”的松散訂單合作已滿足不了產業需求。各方分工協作、建立利益緊密的聯合體,既可以保障原料供應,又能共享增值收益。龍頭企業干不好的交給家庭農場,比如農業生產環節;家庭農場干不劃算的交給合作社,比如農業服務環節;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干不了的交給龍頭企業,比如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

“今年9月,國內某電商平臺廣泛征集30萬袋精品小包裝大米的訂單,要求半個月內到貨。數量大、交貨時間短、品質要求高,周邊糧食企業無人接單。只有我們成功完成訂單。這充分表明了聯合體的價值。”如今的蔡陽厚是萬年貢米業產業化聯合體負責人。聯合體以萬年貢集團為核心,包括了22個糧食合作社、36個家庭農場、17家糧食加工廠,擁有優質水稻種植基地110萬畝,精米年加工能力達100萬噸。

農業部副部長葉貞琴認為,聯合體是農業產業化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產物。他表示,當今市場的競爭已不是單個主體的競爭,而是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在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過程中,龍頭企業從最初的發展訂單農業、指導農戶種養,到自己建設基地、保障原料供應,但受農業生產監督成本較高的制約,難以快速擴大規模。發展聯合體,能夠讓家庭農場從事生產、農民合作社提供社會化服務,龍頭企業專注于農產品加工流通,從而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很多人有疑問,“公司+農戶”的模式很多年前就有了,聯合體新在哪里?多位聯合體負責人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和要素的相互融通,是聯合體與傳統的訂單農業的重要區別。聯合體各方不僅通過契約實現產品交易的聯結,更通過資金、技術、品牌、信息等融合滲透,實現“一盤棋”配置資源要素。盡管聯合體不是獨立法人,但建立了共同章程,成員相對固定,實質上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聯盟。這讓各成員獲得更高的身份認同,有助于降低違約風險和交易成本。

利益共享專注各自所長

眾多農業主體應如何聯合?農業部經管總站站長王樂君認為,聯合體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家庭農場為基礎、農民合作社為紐帶,各成員具有明確的功能定位。與家庭農場相比,龍頭企業管理層級多,生產監督成本較高,不宜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但在技術、信息、資金等方面優勢明顯,適宜負責研發、加工和市場開拓。與龍頭企業相比,合作社作為農民的互助性服務組織,在組織農民生產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而且在產中服務環節可以形成規模優勢,主要負責農業社會化服務。家庭農場擁有土地、勞動力,主要負責農業種植養殖生產。

“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是聯合體各方保持長期穩定合作的關鍵。”安徽宿州市淮河糧食產業化聯合體負責人、淮河種業公司總經理李清武說,聯合體各方通過簽訂生產服務合同,確立了生產資料供應、產品收購、技術作業服務的合作關系,也解決了淮河種業公司高品質原材料供應問題。同時,公司通過為家庭農場墊付種肥、為農民合作社墊付農機服務資金、幫助家庭農場獲得抵押貸款等,緩解了成員的資金困難,形成了資金聯結機制。2016年,淮河種業公司為家庭農場成員擔保獲得貸款600萬元。

利益共享是雙向的,在淮河糧食產業化聯合體,通過家庭農場帶著農機、淮河種業公司投資入股等方式組建合作社,壯大了合作社實力,形成了資產聯結機制。公司為家庭農場提供專營品種及種植技術,提供糧食烘干倉儲、糧食銀行等服務,解決了晾曬儲存問題,實現了共同承擔市場風險。如此,市場信息經由龍頭企業判別轉化為生產決策,傳導至農業生產環節,引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按需發展標準化生產,最終供應優質農產品。

“聯合體成立以來,大家按照章程各司其職,共同發展。”蔡陽厚告訴記者,通過建立聯合體,有效推進了生產基地建設。目前,優質稻種植面積達18萬畝,比聯合體成立前提高了55%。加入聯合體的農戶戶均增收2000至2500元,效益提高30%以上。江西省余江縣全輝糧食加工廠曾面臨關門的困境,在加入聯合體后,獲得了生產技術、市場信息的指導服務,并與集團簽訂了高于市場價5%的加工訂單,迅速盤活了資金,購置了精米加工設備,從原來寸步難行的小米廠,變成擁有年加工1萬噸精米能力的現代工廠。

要素融通破解發展瓶頸

記者采訪了解到,當前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正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不少聯合體面臨各種困難。從外部來看,農業融資難,制約瓶頸多;土地獲批難,設施用地緊。尤其是貸款信貸政策瓶頸難以突破,農業經營主體的農地不能抵押,資金短缺仍是多數聯合體發展的制約。從內部來看,一些聯合體的企業和農戶之間利益聯結穩定性有待增強,有效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河北省農業廳副廳長吳更雨說,河北聚集要素支撐,合力驅動聯合體發展。一是財政支持。省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和各級各類涉農財政支持資金重點向聯合體傾斜,對聯合體內的項目建設給予重點支持。今年以來,102個聯合體共獲得財政支持資金5.8億元。二是用地支持。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支持聯合體合理用地需求。每年單列1萬畝用地指標用于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用地。

寧夏銀川探索了依托于聯合體的產業鏈金融,降低成員融資門檻和償貸風險,來破解資金瓶頸。賀蘭有機水稻產業化聯合體探索設立融資擔保風險基金和股權投資基金,按照“政府基金+聯合體基金+銀行配比性放貸”的運作模式,政府和聯合體共同出資400萬元設立產業發展基金,與銀行合作放大10倍,可貸款4000萬元,向成員發放無抵押貸款。銀川市農牧局局長黃振亞說,通過對聯合體統一核定授信額度,實行分戶使用、隨用隨借、按期歸還。同時,簡化貸款手續,貸款流程縮短到7天至10天,貸款利息降低50%,利于聯合體做優做強。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副巡視員王雨峰說,全區各盟市因地制宜總結出鏈條延伸型、加工帶動型、三產融合型等多種聯合體發展模式,聯合體內部成員通過簽訂長期訂單、股份合作、服務協作、土地流轉聘用等建立合作機制。各地形成了“牧草銀行”“羊聯體”“小額信貸+托管”等農企利益聯結新思路,為農牧民分享產業鏈增值“紅利”搭建了平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

[責任編輯: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