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我們描摹了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美好藍圖。這一美好藍圖分為“兩個時期”和“兩個階段”實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3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全面小康”到“全面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美好藍圖,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關鍵詞】全面小康 全面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確立新時代發展目標意義十分重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的從“全面小康”邁向“全面現代化”新征程的宏偉藍圖,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提出的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進一步細化,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潮流,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是新目標基于現實,承上啟下,能夠有效激勵我們聚焦當前我國發展難點焦點,打好解決重點問題的攻堅戰,夯實不斷前進的基礎。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在這個“決勝期”,我們要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性成就的基礎上,繼續按照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大邏輯,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大建設”,堅定實施“七大戰略”,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既完成黨對人民的鄭重承諾,又經過十九大到二十大的“歷史交匯期”,為下一步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打下扎實的物質基礎,汲取向上的精神動力。
二是新目標循序漸進,登高望遠,能夠更大激發我們為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按照“兩個時期”“兩個階段”的戰略目標安排,實現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跨越。其邏輯基礎就是黨的十九大鮮明昭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的最大特點就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繼續推進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決這一矛盾的過程。在“第一個全面”實現之后,黨和國家的主要工作還需要緊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在更高起點上制定提質增效型的發展目標,更加豐富物質文化生活,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更好營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建設現代化國家;更好建設生態環境,彰顯人格尊嚴,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就此,建設“第二個全面”自然成為新時代的歷史性任務。
三是新目標順應潮流、符合規律,能夠充分展示我們黨勇于擔當、勇于變革、勇于創新,致力于為解決人類共同問題貢獻中國力量。中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充分說明,中國的發展、中國的道路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不僅使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更為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新時代,我們黨能夠清晰地告知世人中國未來現代化發展目標和進程,可以消除各種猜測和疑慮,顯示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前進的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的積極力量。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理論自信、實踐勇氣和歷史擔當。到本世紀中葉,我們黨帶領人民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將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兩階段劃分既謀而有據,又符合規律
十九大報告作出的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新的“兩個階段”劃分,是基于我們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按照現代化發展的內在規律和不斷與時俱進,作出的戰略安排。
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可以預想:世界還將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人類依舊會面臨許多共同挑戰,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科技、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開始進入世界前列,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社會主要矛盾也會更加凸顯。為此,在歷史的交匯期,我們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更要志存高遠,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為實現國家現代化不懈努力。
十九大報告將“兩個階段”均設定為15年,也是遵從了歷史邏輯、經濟邏輯、現實邏輯。
從歷史邏輯來看,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以來的68年,我們黨結合國民經濟實際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都確立了適應當時國民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現代化發展目標,從20世紀50年代末黨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到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目標。制定五年發展規劃,通過一步一個臺階的努力,穩打穩扎,基本如期實現了階段性現代化發展目標,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但發展是沒有止境的,現代化標準和內涵也在不斷提升和豐富,我們需要緊跟世界文明發展趨勢,確定與當今社會生產力發展和時代特點相適應的現代化發展目標,而且需要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和引領性。十九大確立的新目標就具有這樣的特點。
從經濟邏輯來看,經濟發展、產業更替、技術變革等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根據整個西方工業化國家發展歷程和演變規律,10到15年一般構成一個中短期經濟周期,這樣一個時間段,產業企業可以完成技術升級和組織革新,進而推動生產力水平上一個新臺階并帶來相應的社會變革,工業化水平和社會現代化水平也在這種生產技術轉換和變革中實現新的騰飛,并輻射到社會進步的方方面面。從我國前兩個階段性現代化目標的完成時間看,也基本在10到15年之間。目前我們確定15年一個發展階段,基本是合適的并還留有余地。
從現實邏輯來看,新的“兩階段”目標定位于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全面建成現代化國家。按照我們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指標,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14.5萬億美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超過1萬美元。如果按照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在2020年后,經濟增長速度按照5%測算,參照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和現代化標準,到2035年左右,我國經濟總量將超過50萬億美元,將會大大超過目前世界經濟排名第一的美國;人均收入超過2.5萬億美元,基本達到目前中等發達國家生活水準。
實現新目標更要鍥而不舍只爭朝夕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告誡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同樣,從實現“全面小康”到實現“全面現代化”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兩個階段現代化目標內涵作出具體表述,對經濟、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社會、生態、內政外交國防建設等各個方面作出了全面具體部署,我們不僅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還要建設現代化的民主政治、現代化的文化強國、現代化的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教育、現代化的生態環境、現代化的國防軍隊等,特別是要實現全體人民由“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到那個時候,我們不僅是一個現代化強國,也是一個可以領先世界的文明國家,中華民族可以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之林。
在中華民族踏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堅忍不拔、鍥而不舍,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奮力走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長征路,奮力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壯麗篇章。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十九大報告全文(實錄)》,新華網,2017年10月18日。
責編/劉芋藝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