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目前中國正處于綠色發展道路上,而生態文明建設則是綠色發展道路上的關鍵一步。制度是生態文明建設最重要的保障,只有破除制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障礙,才能讓中國走向生態文明的新時代。
【關鍵詞】綠色發展 生態文明 制度保障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此推動中國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引領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征程上闊步前行。
切實加大財政投入,拓寬多元融資渠道
據國家財政部數據顯示,2017年財政部節能環保預算支持297.07億元,將以強大的財政投入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能夠落實,確保生態文明建設項目能夠順利開展。
首先,加大污染治理財政投入。環境污染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大障礙。長期以來,我國過度強調經濟增長,忽視經濟增長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已經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面對之前的嚴重破壞,只有加大污染治理的投入,提升治理效率,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夠真正落實。
其次,鼓勵企業轉型升級。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是企業污染排放,企業采取粗放式生產造成環境污染,想要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幫助企業轉型,從而解決污染源頭。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通過多元化手段幫助企業完成轉型,讓企業能夠實現綠色生產,既保證經濟效益增長,又不對環境進行破壞。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利用稅收政策,提高資源稅稅率,拉高企業污染成本。同時,減免綠色生產企業稅收,提供金融貸款幫助企業完成轉型升級。除此之外,政府及相關部門還應對綠色生產企業給予一定獎勵,鼓勵更多的企業采取綠色生產方式,以此來降低企業對環境的污染。
最后,拓寬融資渠道。單純依靠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力量并不足以支撐全部企業實現轉型,政府應拓寬融資渠道,讓更多的社會資金進入到環保領域,讓社會資金解決企業轉型困難。但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社會資金的使用必須進行相應的管控,讓資金確實使用到環保領域,確實能夠為生態改善發揮作用。
健全生態補償制度,重視綠色GDP評價
制度是生態文明建設最重要的保障,只有破除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障礙,才能讓中國走向生態文明的新時代。首先,健全生態補償制度。生態補償制度是讓生態損害者賠償,讓其從環境污染中獲取到的利益用于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健全生態補償制度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即橫向補償和縱向補償。橫向生態補償制度是讓損害者補償上下游區域,比如上游企業廢水排放到下游區域,上游企業應該給下游遭受污染企業和公眾一定的補償。縱向生態補償制度是結合財稅體制,歸并和規范現有生態補償渠道,加大對重點生態保護區域的資金轉移。
其次,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在某種情況下,企業對環境的污染在短期之內無法察覺,但這并不意味著環境破壞行為可以逃脫制裁,應建立終身責任制,尤其是對審批項目的管理者、監督者更應實施終身追責。凡項目審批者未盡到調查和審查義務,盲目地對存在環境污染的企業進行審批,一旦發生環境違法行為,相關的管理者應承擔連帶責任,同時,具有立項權、審批權、管理權、監督權的相關管理者都應該承擔連帶責任,應予以降職、開除處罰,情節嚴重者更應追究刑事責任。
最后,重視綠色GDP綜合評價體系。過去我國GDP長期圍繞著經濟指標,一味的經濟增長并不能真正反映區域情況,反而會讓其忽視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諸多區域的管理者為提升經濟GDP指標,不惜對環境進行污染、對資源進行浪費,阻礙生態文明建設。應在考核評價過程中加入綠色GDP指標,根據能源消耗、環境損害、環境效益、生態文明等指標進行綜合評價,讓管理者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此來加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完善生態法律建設,提升公眾法律意識
要實施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必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于一切違反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要求的行為必須堅持“一票否決”“一查到底”,絕不姑息、絕不手軟。
完善生態法律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法律作為武器,運用法律打擊破壞生態的行為。新《環境保護法》于2015年正式實施,相比舊《環境保護法》進行諸多優化,但其中仍存在不足之處,無法全面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未來發展過程中,我國應進一步對生態法律體系進行完善,將生態保護細則納入全面法律體系的保護范疇,讓生態文明建設的細節均能在法律的保障范疇內找到依據。
落實嚴格執法。立法對生態文明建設起到指引作用,而執法才能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達成。以嚴格執法打擊環境違法行為,讓其畏懼法律而不敢越雷池半步,環境執法隊伍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履行自身職責,避免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一旦發現環境違法行為必須堅決查處,以嚴格執法捍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提高人民群眾法律意識。人民群眾環境保護法律意識對生態文明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群眾意識的水平決定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提高人民群眾環境保護法律意識,讓人民群眾知法懂法,應利用多渠道向人民群眾宣傳普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普及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以此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法律意識,確保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擁有廣泛、扎實的群眾基礎。
構建科學管理體系,發揮監管部門職責
2016年中央環保督促活動啟動,全國23個省市1萬余人因環保不作為、亂作為被問責。面對中央的重拳打擊,生態文明建設監管成為重中之重,以有效監管來保障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一方面,構建科學的管理體系。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是地方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應通過構建科學管理體系確保環境監管發揮出應有作用。各地方政府應該建立新型的管理體系,協調各部門職責,通過合作管理解決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問題。同時,各省市也應該加強合作,彼此之間交流經驗,推行區域治理,以互惠雙贏為準則,共同治理區域的環境污染,各省市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重,切莫因地方利益阻礙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步伐。
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監管的職責。要明確政府職能部門的環境監管責任,構建起有效的監管機制,要嚴格執行排污許可制度,嚴格控制企業的排污行為,對存在重大環境污染的企業應及時叫停,并追究相關管理者的責任,讓項目審批者、環境執法管理者均承擔相應的責任。除此之外,還應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實現監管的全面性,積極鼓勵人民群眾對污染企業進行舉報,借助人民群眾的力量能夠降低監管成本,提升監管效率。
此外,環境保護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要通過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尤其是對各級院校而言,生態文明教育課程更是必不可少,應將生態文明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培養學生保護環境意識。同時,生態文明教育還應廣泛地體現在社會教育中,讓人民群眾能夠通過電視、網絡等渠道學習生態文明知識,并促進其養成正確的生態觀、價值觀。
(作者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講師)
【參考文獻】
①羅文東、張曼:《綠色發展: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6年第4期。
②吳嬋:《有關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商業經濟》,2017年第4期。
③蔣鑫楠:《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美麗中國夢的路徑探究》,《內蒙古煤炭經濟》,2015年第11期。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