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一帶一路”需要沿線各國不遺余力積極配合,從而實現合作共贏。為了使各個經濟戰略合作能夠建立強大的信任基礎、助力“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實施,金融機構需積極發揮導向作用,在搭建沿線國家金融網絡、構建全方位金融體系、增強風險管控能力等方面不斷完善,做好各項金融保障工作。
【關鍵詞】“一帶一路” 金融導向 金融戰略 【中圖分類號】F833/837 【文獻標識碼】A
“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實現民族復興的一項偉業,秉持友好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廣結良友,共同建設一條“經濟絲綢之路”。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合作的國家大多是我國的周邊國家,且多數為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本身金融發展滯后,水平較低,跨境金融合作經驗不足,而且國內經濟普遍需要金融資金的支持。因此,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應集中精力進行金融戰略部署,使其能夠為合作發展、戰略推進貢獻力量。
金融機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導向作用
引導性。作為致力于推動國際經濟合作的政策性金融機構,銀行業以貫徹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己任,秉承“保本微利”原則,不以盈利最大化為目標,在保持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努力為企業參與國際合作提供質優價廉的金融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漫長而艱辛,需要各國政府和人民團結一致大力發展經濟,金融力量作為解決問題的基礎,需要保證資金的有效流通和準確投放,這也是其發揮導向作用的關鍵一步。
國際性。我國金融機構的業務覆蓋全球五大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中,中國進出口銀行已經與其中64個國家開展業務,已執行貸款項目1400余個。我國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如中國銀行,在一些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都開設了分行,便于了解“一帶一路”在境外的發展情況,同時,也構建了強大的資金鏈和網絡,與國外1300多家金融機構開展了合作。銀行機構除支持國內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化經營外,其客戶還包括外國企業、金融機構等,與各借款國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專業性。我國金融機構十分重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業務往來,投資建設沿線基礎設施、維護雙邊貿易,從而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保障。我國要堅持外貿穩定增長,就需要從國家層面大力支持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與出口,將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作為一項長期事業來做。通過高端的科技產品及元件技術的進口,不斷更新貿易網絡,使進出口貿易均衡發展,進一步增強海外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創新性。“一帶一路”建設需要金融機構的支持,金融機構自身也要進行創新和改革。金融機構業務的創新需要依照國情和發展形勢進行合理規劃、調整,將市場動向和企業實情作為創新的指導方向,進而不斷提升金融產品的實用性和服務的有效性。創新推出進出口信貸、互惠貸款、混合貸款、項目融資等貸款模式;根據不同國家、不同項目的實際情況,支持企業以EPC、BOT、BOOT等模式應用進行戰略規劃。
親和性。金融機構秉承“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的原則,項目選擇要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且要結合持續性,用長期發展的理念來做指導,通過采用符合當地發展水平的技術和設備,支持民生項目,解決制約其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增強其“造血”功能和自主發展能力。引導企業立足長遠,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加快屬地化發展,創造就業機會,培育專業人才。
加強各方保障,助推“一帶一路”建設
政府做好保障工作是金融機構發揮作用的前提。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等方面都存在差異,要想“一帶一路”建設順利開展,就要確保各國的政治局勢穩定,制度保障機制健全。此外,各國政府在建設期間還需要保持密切聯系,共同做好合作項目的規劃與管理。尤其是當企業在國外遇到政局動蕩、地區沖突等事件時,僅靠民間力量無力應對,這時就需要政府做好安全協調保障工作,為海外企業及人員提供安全保障,并給予必要的援助和救濟,這是金融機構發揮各項優勢助推“一帶一路”建設的前提。
企業發揮主體作用促進金融機構完善各項服務。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應不斷增強核心實力,強化自身優勢,發揮主觀能動性,為“一帶一路”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企業一方面要增強國際化經營管理、國際市場投融資運作、風險防范等方面的“硬實力”,尤其對流程長、節點多、風險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要建立高效的風險預警機制和應急處置體系;另一方面要提升國際經驗積累和專業人才培養等“軟實力”,打造技術、品牌、管理等多方面優勢,提高綜合競爭能力水平。企業實力的增強也進一步促使金融機構不斷完善相關服務,增強企業運作效率,為與沿線國家開展合作打好基礎。
金融機構發揮支撐作用助推“一帶一路”建設。我國經濟建設需要金融行業保駕護航,尤其建設“一帶一路”項目需要大量的運行資本,主要依賴金融機構的幫助。作為金融工具的實際操作機構,應將國家發展情況與項目具體內容相結合,采用最適合的金融手段和幫扶措施,同時不斷開發有針對性、更靈活的金融工具,打造服務于“一帶一路”的更高效、更全面的金融方案。
一是充分發揮亞投行等金融合作組織的力量。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合作組織,在“一帶一路”國家開發中應起到積極的推動協調作用。面對多地區、多種族的復雜局面,應堅持求同存異、實現合作共贏,金融合作組織需要實現高度協作,共同肩負發展的使命。二是幫助區域內國家建立和發展直接、間接融資體系。通過搭建直接和間接融資平臺,建立跨國證券市場,進一步提高我國資本市場開放程度,讓更多的國外優秀企業進來,從而實現債券融資和股權轉換,促進資本在各國市場的流通,為沿線國家的密切往來奠定基礎。三是拓寬低成本資金來源渠道。中國進出口銀行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獨特作用,但由于籌資渠道有限且籌資成本較高,在項目融資談判中價格剛性較強,回旋余地較小,從而制約了其功能作用的充分發揮。國家可通過制定更加科學的運行機制,出臺一些保障性政策,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效用。
我國實施“一帶一路”金融戰略的具體路徑
搭建沿線國家金融網絡,布局戰略規劃。從經濟層面來看,“一帶一路”倡議實施涉及到經貿合作、產業投資、金融服務等諸多方面,是龐大的系統工程,因而需做好規劃,使“一帶一路”建設中金融體系能夠構建完成。在具體落實方面,可以采取在當地注冊設立或者通過跨境并購的方式來實現。跨境并購的方式能通過充分了解沿線國家的經濟政策、發展規劃,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經濟戰略布局,防止由于不夠了解當地情況而出現的有損沿線國家利益的主張和做法。
加強能力建設,構建全方位的金融體系。金融機構不僅要從細節上強化保障能力,還需要吸取西方發達國家金融發展的經驗,促進金融體系的完善,不斷創新借貸等業務種類,構建更加完善的金融體系,使其在國際化發展進程中得到認可,為更多的服務對象提供更專業的金融服務。
加強國別風險分析,增強風險管控能力。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金融機構不僅要應對強大的資金供給壓力,還要處理資金流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為了保證項目可以順利投放,就要準確識別風險,繼而將風險降低到可控范圍內。甄選投資項目很關鍵,要與企業的國際優勢相結合,同時要充分考慮企業的跨國經營實力和可行性,確保投資穩健。在企業承擔項目實施時要謹慎應對,不僅鼓勵、協助國內有潛力、有技術的企業項目,還要注重境外高科技和創新領域的項目投資。
(作者為武漢大學董輔甸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蔣志剛:《“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金融支持主導作用》,《國際經濟合作》, 2014年第9期。
責編/劉芋藝 谷漩(見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