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煤炭產業供給側改革 如何持續深化

核心提示: 在近幾年的改革實踐中,煤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一定成果,但在改革中仍存在煤炭企業整體“大而不強”、改革尚未觸及機制、體制創新核心等問題。因而,在今后的改革中應從注重供需兩側推進、積極開展多元化經營、深入整合各種生產要素等方面發力。

【摘要】在近幾年的改革實踐中,煤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一定成果,但在改革中仍存在煤炭企業整體“大而不強”、改革尚未觸及機制、體制創新核心等問題。因而,在今后的改革中應從注重供需兩側推進、積極開展多元化經營、深入整合各種生產要素等方面發力。

【關鍵詞】煤炭產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去產能    

【中圖分類號】F426.21    【文獻標識碼】A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兩年來,各領域存在產能過剩的產業都在積極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煤炭產業是亟需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正在積極實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典型代表,對其改革成果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分析很有必要。

煤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果

我國煤炭產業的發展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供不應求之后,于上世紀90年代進入供過于求狀態。進入新世紀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又經歷了發展的黃金十年。2012年,受經濟周期、環境壓力、產品供求結構失衡等因素的制約,煤炭產業進入了新的供過于求的階段,被迫進入了倒逼式改革期。在需求刺激難以奏效的情況下,此輪煤炭產業的改革方向轉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歷時兩年多的煤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積極的去產能措施為煤炭產業深化改革提供了機會。煤炭產業經歷了發展的黃金十年后,進入了“產能過剩—惡性競爭—進一步產能過剩”的發展怪圈。以去產能為核心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控制了煤炭產能過剩局面,減少了資源浪費,維護了社會穩定,為煤炭產業進一步深化改革贏得了機會。

二是煤炭產業內部主體結構優化。煤炭產業的過剩產能直接導致產業內部競爭加劇。不具有規模經濟的企業直接被淘汰出局,落后產能企業受政策影響或迫于競爭壓力也被淘汰出局,能存活下來的大多是實力相當的大型煤炭集團。煤炭產業的主體結構得到優化,為接下來煤炭產業內部市場化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到2016年底,我國大型現代化煤礦產量已占全國的四分之三以上。

三是煤炭產業效益有所改善。在2012年10月以后,煤炭產業開始步入不景氣時期,煤炭產業整體步入觀望期。由于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之一,且大多產業內主體都為國有企業的性質,導致煤炭產業內部呈現惡性競爭態勢,煤炭生產企業無序擴大產能現象較多。在政策積極、及時的干預下,煤炭產業非理性發展狀況得到遏制,市場供求狀況改善,從2016年開始,產業內開始出現止虧轉盈現象。

四是煤炭產業環保意識集體增強。煤炭產業發展的黃金十年,是煤炭企業利潤高度增長的十年,也是環境污染較嚴重的十年。產能過剩之時,也正是環境承載能力過載之際。地方政府通過采用環境標準作為控制煤炭產能退出與進入的標準,引導煤炭產業各環節按照環保的理念制定發展戰略,為煤炭產業與環境友好共生發展指明了方向。

煤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存在多方面問題

改革未真正觸及“機制、體制創新”兩個核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是改革,核心是機制、體制創新。迄今煤炭產業內部進行的改革主要是針對主體企業的存廢、煤炭的供給產量、煤炭企業的融資等方面,其中不乏個別地方政府的干預行為。煤炭產業政府干預過多,導致政府和市場角色劃分不清晰,不符合市場化改革的基本設想。隨著煤炭產業內部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煤炭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政府干預措施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煤炭企業發展戰略目標仍需調整。企業的發展戰略是靈魂,對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關系重大。在2008年前石油價格一路飚升和環保要求較低的背景下,煤炭企業將煤制油確定為戰略發展方向,但在實踐過程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石油價格下跌;同時,受工業快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的影響,環保標準進一步提升,環保執法越來越嚴格。如何重塑中長期增長動力,成為煤炭企業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挑戰。

深層次問題仍需進一步破解。從短期來看,煤炭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解決過剩產能問題。改革涉及要素投入結構、排放結構、增長動力結構這三個方面,并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創新。由于新建煤礦產能釋放、國家對產能干預以及新能源的替代效應,煤炭供過于求的狀況并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并將長期存在,這種慣性不利于要素投入結構的創新,也不利于增長動力結構的創新。

煤炭產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個著力點

注重從供需兩側推進。煤炭產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關注供需兩方面的協調關系。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煤炭產品的數量供過于求,因而需要認真做好產量尤其是產能的減法。從環保方面來看,煤炭作為能源的供給主體,距離能源結構清潔化還存在差距。因此煤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特別關注產品的清潔性,通過加大投入、提高產品質量,從清潔環保入手做加法。從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角度分析,煤炭企業必須深入研究成本構成,千方百計降低各項成本,做足減法。從需求再創造的角度分析,煤炭產業內部應關注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與新產品開發,讓新產業呈“幾何式增長”。

積極開展多元化經營。從市場角度分析,供給的目的首先是滿足需求,因此在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應將有效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對于煤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言,應嘗試拓展經營范圍。煤炭產業還可以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拓展其他領域,如教育、養老等服務行業。

深入整合各種生產要素。煤炭產業擁有土地、勞動、資本、組織、制度、創新等生產要素,煤炭產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企業在短期、中期及長期發展規劃中明確發展方向,重新組合各種生產要素,發揮重新組合的效用。例如,通過借助資產管理公司整合資產、企業間優質資產的并購組合、企業間的戰略合作等形式,為煤炭產業的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新的要素組合,實現整個產業要素的高效產出。

做好“四則混合運算”。煤炭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單憑某一運算規則難以保證系統整體的運行秩序和運行效率。因此,煤炭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全局謀劃,整體階段性推進。在推進過程中,應突出市場和政府在改革中的分工協調。市場在實現效率方面獨具特色,政府在解決公平方面效果突出,在煤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同階段,二者的作用、地位應有所區分。

改革配套保障機制必須健全。改革過程中涉及人員變動問題,需要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做改革后盾。涉及煤炭產業不良資產的處理,尤其是對于僵尸企業,需要明晰的制度約束保障國有資產不流失。在改革尤其是通過創新實現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技術研發,對于煤炭企業而言,如何獲得資金支持是首要難題。煤炭企業自身需要探索融資渠道,在特別時期,還需政府加大采購力度、進行適度的財政轉移支付以及增大結構性稅收支出。

深化煤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乎全社會利益,關乎我國的能源安全。為此,煤炭產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堅持按照“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法,在運算規則允許的前提下,靈活運用,達到最佳改革成果,造福全社會。

(作者為華北理工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科學技術廳項目“新常態下河北省煤炭產業轉型升級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5457624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湯吉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理論與政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年。

②郭水文:《關于當前推進中國煤炭產業供給側改革的思考》,《煤炭經濟研究》,2016年第4期。

③朱超:《我國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探索》,《中國煤炭》,2016年第10期。

④宋彧、田亞飛、鄧慧娟:《供給側改革下的煤炭產業創新聯盟發展策略研究》,《煤炭經濟研究》,2016年第9期。

責編/賈娜  劉芋藝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娜]
標簽: 供給   煤炭   改革   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