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的幾個關系
第一,要厘清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關系。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斷,這是改革開放近40年來,對改革基礎認知的一個重大調整。因為正是基于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認知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推動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了改革開放,從而創造了中國發展的豐功偉業。需要注意的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源自于人民生活需求的變化,以及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的提升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突出。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
因此,“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十九大報告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對過去近40年來的改革開放成果的總結,也是未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點。改革仍要持續而且還要進一步深化,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不僅沒有顛覆改革,而且還對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
第二,要準確認識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吸收人類文明成果的關系。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黨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取得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無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還是十九大報告中提及的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些新的時代因素,都是人類文明的成果。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本身即是吸收了人類文明成果的理論創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時也明確要“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總而言之,就是既反對保守的固步自封,也反對不加鑒別的全盤照抄。因此堅持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絕不排斥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只有放開胸襟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才能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加自信。反過來,也只有真正自信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才能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第三,要繼續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市場經濟的論述不僅與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作出的表述一脈相承,提出“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而且還明確提出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準入限制,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以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一系列釋放市場活力、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改革藍圖。
而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方面,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在省市縣對職能相近的黨政機關探索合并設立或合署辦公”等一系列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措施和方案。可以預見,在未來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無論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還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都將更加制度化。而繼續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需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相互促進。
責編/楊鵬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