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新方略
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問題是實現人與自然、環境和發展的協調發展。就此,習近平提出了綠色化和綠色發展等新方略。
堅持綠色化和綠色發展。綠色化實質上是生態化,是生態文明原則、理念和目標的推廣和實踐過程。綠色化和綠色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概念。“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當然,實現綠色發展不能脫離“新發展理念”這個有機整體。
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縱觀世界文明史,人類先后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我國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于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
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綠色化。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社會結構要素的革命性變革,關鍵是要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綠色化。目前,必須結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行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實現綠色化,必須發揮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既要將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又要使生態文明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增強社會主義生態文化自信。
加強綠色科技和綠色理論的創新。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偉大的創新事業,必須將創新發展作為動力。一方面,要抓住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趨勢,利用“互聯網+”的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科學技術,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持續的科技支撐。另一方面,要看到生態文明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提出的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概念和理論,必須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綠色哲學社會科學,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
這樣,綠色發展就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切身抓手和有效路徑。
國土空間新布局
生態文明建設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在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同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突出了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的價值。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從其功能來看,國土可劃分為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三個方面。我們要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形成三種空間的合理結構。同時,要加強空間規劃管理,實現多規合一。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一定范圍的國土空間具有多種功能,但必有一種主體功能。因此,必須大力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這是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基礎制度,也是從源頭上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舉措。
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海洋是國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必須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在堅決捍衛國家海洋主權、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前提下,必須把發展海洋經濟和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陸地生態文明和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統一起來。
加強生態城市建設。城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空間節點。生態城市代表著城市發展的未來方向,在體現人與人、人與經濟活動、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等方面可作出有說服力的回答。因此,必須讓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按照海綿城市等生態城市范式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
推動區域綠色協調發展。區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空間。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堅持綠色化原則。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必須將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作為重點突破的重要領域。
可見,習近平提出了立體化的生態文明建設方略,成為其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特色。
國內生態治理新設計
繼黨的十八大提出相關要求之后,習近平指出,“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盡快把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這樣,就突出了制度創新的價值。
大力推動生態治理現代化。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必須將綠色化原則貫穿和滲透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各環節和全過程,切實提高黨領導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生態治理體系。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了強化制度的約束作用,必須建立健全資源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加快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態紅線制度,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補償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深化生態文明領域體制改革。必須按照系統工程的方式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既要重視頂層設計,強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下設的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專項小組的作用;又要推進環境治理基礎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跨區域生態治理機構。
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法律體系。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精神,要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和方法解決生態文明領域中的問題。為此,必須不斷完善有效約束開發行為、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強化生產者環境保護的法律責任。
抓緊落實生態文明考評制度。不能再以GDP論英雄了,必須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考評體系,建立和完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使之成為風向標和指揮棒。
總之,注重制度創新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閃光點。
全球生態治理新方案
在推動國內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習近平也十分重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即世界共同體。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自然條件和生態訴求。這應成為全球生態治理的基本遵循。
加強全球氣候變化治理。在堅持共同但有區別原則的前提下,《巴黎協定》必須堅持以下原則:有利于實現公約目標,引領綠色發展;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勵廣泛參與;有利于加大投入,強化行動保障;有利于照顧各國國情,講求務實有效。G20杭州峰會促進了協定的生效。
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為了有效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必須著力深化生態文明領域的國際合作,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發展綠色金融以加大綠色投資,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
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最終目標是要“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樣,美麗中國和清潔美麗的世界相互交融、通達、促進,共同編織出我們深刻而美好的愿景。
2016年5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這表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已經從中國走向了世界。
總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偉大實踐中,已初步形成了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只有堅持對這一思想的自信和自覺,才能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責編/孫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