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環保 > 正文

喬清舉:著力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對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落實新發展理念,扎實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布局中具有全局性戰略地位

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包含對于美好環境的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文明的存在和發展依賴于生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永續發展,也談不上偉大復興。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未來發展的兩步走戰略目標都包含生態文明建設。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強國的內涵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中,美麗就是生態目標。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承擔大國責任,參與全球治理,創造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國際環境的重要措施,也是中華民族對于人類文明的積極貢獻。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包括建立“清潔美麗的世界”,“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美麗中國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美麗中國是自然美的呈現,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的表現,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辯證統一。近代工業化過程伴有對自然破壞,中國應吸取發達國家的教訓,走生態文明的道路。生態科學認為,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系表現為能量的循環。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在《資本論》中指出,人和自然之間存在物質循環。中國哲學認為,氣在人與萬物之間的不停流通使人與萬物構成一體,這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義。自然的循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依據,維持健康的自然循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環境生產力思想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自然基礎。生產力有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三個要素。工業文明把生產力單純地理解為改造自然的能力,把勞動的對象——自然作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倉庫,沒有認識到自然具有生命性,是經濟發展的限制性參數,發展超出了生態承載力就會導致自然的破壞以至于生產力的破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破壞生態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環境生產力把生態容量和承載力作為生產力要素,確立了社會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的辯證統一,是對近代以來工業文明思想的突破。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仍具有粗放型特征,單位GDP能耗是發達國家的3~4倍,環境容量限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制約。尊重自然,就要承認和維護自然的價值和權利,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順應自然,就要遵循自然規律,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發展協調一致,在自然資源可支撐的條件下走永續發展的道路。保護自然,就要走環境優先的發展道路,把環境保護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手段,使自然成為人類永久的家園。自然是不斷地演化發展的,人類也是在不停地進化發展的,“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不是被動地適應自然,而是人的發展和自然的演化統一,自然的生命性和人的生命性統一,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統一,人與自然協同進化,“盡己之性”“盡物之性”“參贊化育”“延天佑人”,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含義,也是天人合一的積極意義。

生態空間布局的整體謀劃、自然休養、生態修復、生態補償、建立國家公園都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措施;史上最嚴的《環保法》、“水十條”、“大氣十條”、“土十條”、環保督查、綠色政績觀,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任務是切實“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再造綠水青山,提高生態承載力,“擴大環境容量”;抓緊推進技術升級換代,向綠色生產方式轉變,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和引擎;切實完善科學的綠色政績觀和考核方式;廣泛提倡綠色生活方式,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革命。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理論意義和世界價值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態觀念豐富了物質概念。生態環境是不依賴于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物質運動規律包含生態規律,人和自然和諧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生態延伸。生命共同體反映了山水林田湖草的相互聯系,深化了人與自然的聯系。人與自然矛盾的和諧解決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環境生產力”為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注入了生態內涵。馬克思指出,在“較高級的經濟社會形態”共產主義社會中,“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達到“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自然史和人類史的統一,自由與自覺、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完成了的自然主義”和“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的統一。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是傳統天人合一思想基于當代實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指出化解人和自然的矛盾,需要發揮文化的潤物無聲的作用。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白居易的話指出:“人類追求發展的需求和地球資源的有限供給是一對永恒的矛盾,必須解決好‘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的矛盾,達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兄弟’的意境。”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其根本解決在于社會制度的變革。當今世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仍占據支配地位。資本主義不會自動放棄無限制地追逐利潤的生產方式,全球范圍的環保事業舉步維艱。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世界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道靚麗風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將繼續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分享,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

人和自然的關系是人類存在的基本關系。在農業時代越想有收獲就越得善待自然,在工業時代越想有收獲就越得征服自然。與自然和諧是農業文明的“文明”之處,它的不文明之處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獲得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是工業文明的“文明”之處,它的不文明處之一則是導致了全球性生態危機。“文明”作為價值觀在發展模式上是綠色,只有綠色發展才具有人類性、未來性和生命力。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本質上是對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辯證揚棄。這種生態文明觀肯定自然的價值,從而能夠真正實現人的價值,實現自然史和人類史的統一,具有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意義。

(作者系中央黨校督學組督學、教授)

[責任編輯:銀冰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