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政務服務”是我國推進“放管服”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塑造政府公信力、展現政府自信的重要措施。針對“互聯網+政務服務”條件下政務公開路徑與方式創新進行探討,有助于提升政府形象,促進政務公開,推動政務新媒體平臺的融合與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政務服務” “放管服”改革 政務公開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互聯網+政務服務”是“互聯網+”戰略在政府治理領域的拓展延伸,是“互聯網+”深入我國各行各業的一種具體體現,以“互聯網+”為引擎,推動政府升級,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一條捷徑。“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使政務處理高效化、集約化和透明化,符合新時代、新背景下政府發展的趨勢。
“互聯網+政務服務”條件下政務公開的必要性
有利于塑造公開民主的政府形象。“互聯網+政務服務”讓政府行為相對透明,使政府公開向縱深發展,從以前的結果公開,到現在的過程公開,使政府行為更加透明清晰,便于人民監督。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約有1/3的省份政府設置了數據開放,或者應用大數據、云平臺等技術向民眾開放政務,使人民參與其中,并利用新媒體開放公眾平臺,使政府信息、辦事流程,包括行政權力的行使更加清晰透明。政府信息的公開為民情民意的表達提供了平臺,充分保障了公眾的知情權和言論自由權利,有利于塑造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和地位。
有利于塑造高效智慧的政府形象。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建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互聯網+政務服務”背景下政府政務的公開就是展現出我們對自己的國家和社會制度有足夠的自信和認知,有信心能夠將國家治理好,因此并不畏懼政務的公開。2016年國辦印發《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17年底,各省政府要建成一體化網上政府服務平臺,形成全國聯動、部門協調、省級統籌的“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打通政府間數據壁壘,提高辦事效率,切實服務人民,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提升政務服務質量和政府管理效能,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塑造高效智慧的政府形象。
有利于塑造廉潔法治的政府形象。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在轉型過程中,政府公權力監督薄弱,錢權交易出現,貪污腐敗現象較易滋生。因此,政府進行政務公開,積極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借助新媒體手段,把權力關進籠子,對公職人員的權力進行限制和監督,將大大減少貪污腐敗和違紀違法行為的發生,對于政府廉潔形象的塑造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互聯網+政務服務”條件下政務公開存在的問題
公職人員公眾形象意識淡薄。不可否認,我國政府一些公職人員公眾形象意識淡薄,存在公德缺失、私德敗壞的情況,而依據目前我國國情,這種思想意識滯后于網絡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會在一定程度上放大這種現象,對政府形象將產生較大的影響。網絡的發展使公職人員言行暴露于眾,公職人員不恰當的言行都會對政府公信力產生消極的影響。
公職人員網絡公關能力不足。“互聯網+政務服務”使政府職能呈現給大眾,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公職人員的公關能力不足反而會影響政府形象。政府網絡公關具有低成本、及時性等特點,是政府職能體現的一個很好的途徑,但由于我國政府網絡公關起步較晚、發展滯后等特點,使得公職人員在網絡公關上知識儲備不足。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能力欠佳的情況,具體表現為對網絡敏感話題的把握程度不足和對網絡技術的不了解,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存在這樣一個過程,相信未來在“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推動下,這個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政務公開與新媒體的融合不夠充分。“互聯網+政務服務”出發點是好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著與新媒體融合不充分的情況。網絡發展日新月異,新媒體給政府政務的公開提供了多種渠道和平臺,但在具體融合過程中,一些基層政府在建設初始階段缺乏整體性和長遠性的規劃,導致有些地區出現政務公開形式大于內容、定位不精確、網絡平臺名存實亡、更新信息不及時的情況,雖然渠道多種多樣,但不暢通,沒有有效地幫助民眾解決問題,形式主義嚴重。因此,雖然“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迅猛,但實際效果欠佳,融合程度不夠,發展水平明顯滯后于新媒體技術的發展。
“互聯網+政務服務”條件下政務公開路徑如何創新
提升公職人員公眾形象意識。作為公職人員,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自身的一言一行在民眾看來都是代表政府,是政府形象的外在表現,會直接影響公眾對政府的認同感和支持度。因此,無論在任何場合,公職人員都要自覺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建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自身思想意識,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此外,要堅決從思想上杜絕“官本位”,切實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牢記自己的職責與使命,用制度嚴格要求自己,提升公眾形象,加強自我約束,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的使命。
加強公職人員網絡公關能力培訓。在網絡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只有不斷的學習和提高才能進步。作為政府公職人員,更要緊跟時代發展,熟練掌握當前網絡前沿科技,增強對網絡熱議話題的敏感程度,展現自身能力,以塑造政府良好的公眾形象。首先,政府要針對相關部門人員組織定期培訓和學習,提升其理論水平和思想意識,加強網絡公關知識的學習;其次,要拓展網絡公關人員的培訓途徑,不定期組織脫產培訓、業余時間培訓和社會教育,利用多種方式來培養專職網絡公關人員;最后,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訓計劃,因材施教,因崗施教,針對不同級別、不同崗位的公職人員進行不同的培訓,多提供實際鍛煉機會,不斷加強對新媒體網絡工具的熟練程度。
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推動政務平臺發展。新媒體發展勢頭迅猛,為“互聯網+政務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平臺,政府要不斷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利用新媒體打造政府良好的公眾形象,提高政府美譽度。首先,政府要制定統一的指標體系和規范,避免各行其是,相關工作的開展要有據可循;其次,在各平臺要準確定位平臺功能,形成聚合效應,避免出現功能重復和沖突的情況;最后,要對各平臺制度考核監督機制,不能一味追求點擊量等硬性指標,要以人為本,從民眾實際需要出發,建立與網民良好的互動和溝通,真正實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建立健全網絡管理體制與法律法規。和諧的網絡環境是“互聯網+政務服務”實行的基礎和保障,因此,要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的發展必須建立良好的網絡環境。首先,要加強網絡監管力度,建立健全網絡安全管理法規,通過法律對上網主體權責進行明確,利用技術手段實行責任到人,一旦追責,明確各方主體應承擔的責任;其次,充分發揮政府網絡監管的職能,為民眾提供服務的同時也要履行對網絡的監管職能,加強網民的網絡自律;最后,政府要擴大輿論宣傳,網絡問題頻發,政府僅靠“堵”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發展的需要,要引導民眾,尋求與民眾的合作,與民眾達成共識,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而建立長效的網絡監管機制,打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真正意義上發揮“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優勢。
增強民眾監督意識。“互聯網+政務服務”不僅對作為主體的政府是一種考驗,同時對于作為參與方的社會大眾也是一種挑戰,想要讓“互聯網+政務服務”真正服務于民,民眾也要提高參與程度,真正參與到政治生活當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政治水平和對當下熱議話題的敏感程度,積極參與政治生活。這樣才能發揮“互聯網+政務服務”的真正作用,實現信息化政府的建設,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荊楚理工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劉懿萱:《淺析企業文化在對企業管理中的戰略定位》,《經營管理者》,2016年第31期。
責編/宋睿宸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