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中國基礎研究步入新時代的璀璨征程

核心提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基礎研究的發展出人意料:學科發展全面加速出人意料,研究品質快速上升出人意料,青年科技人才迅速崛起出人意料,國際社會對我國科技發展的期盼出人意料。步入新時代,基礎研究發展面臨新要求,任重道遠,更需砥礪前行。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基礎研究的發展出人意料:學科發展全面加速出人意料,研究品質快速上升出人意料,青年科技人才迅速崛起出人意料,國際社會對我國科技發展的期盼出人意料。步入新時代,基礎研究發展面臨新要求,任重道遠,更需砥礪前行。

【關鍵詞】基礎研究  新時代  創新    【中圖分類號】G3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下,我國基礎研究將迎來新的璀璨征程,要悟透中國基礎研究的時代特征、發展道路、發展目標和發展模式。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中國基礎研究的發展出人意料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基礎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其發展水平可以用四個“出人意料”加以描述。

學科發展全面加速出人意料。我國發表的國際科技論文被引次數排名2008年為世界第10位,2013年提升至第5位,2017年躍升至第2位。學科按照大類劃分可以歸入四個板塊,均處于全面加速狀態。第一板塊為材料科學、化學、工程科學三個學科,其發展均已處于與世界科技強國總量并行階段,學術產出均居世界第一。第二板塊是由數學、物理、天文、信息等學科組成的數理學科群,其發展亮點紛呈,在幾何與代數交叉、量子信息學、暗物質、超導、人工智能、中微子物理等方面成果突出。第三板塊為大生命科學群,目前呈高速增長態勢。在宏觀生命科學領域,如農業科學、藥學、生物學的發展整體逼近世界前列;分子生物科學布局完成、呈躍動式發展;臨床醫學雖然差距較大,但增速最快,如2017年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醫學領域申請量就達5.6萬份;只有少數學科如心理學和行為科學還處于布局階段。第四板塊為地學/環境科學板塊,雖然全球影響力尚未臻一流,但近期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已經處于起飛狀態。

研究品質快速上升出人意料。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高影響力研究工作占世界份額達到甚至超過總學術產出占世界的份額。2013到2014年間,中國C9(九校聯盟)的高水平研究工作占比超過日本RU11(學術研究懇談會)的對應占比,并隨后繼續拉大了這一差距。作為研究品質的總體指標之一,我國按學科領域加權的影響力指數(FWCI)從二十年前的0.37增長至2016年的0.94,接近世界均值。

青年科技人才迅速崛起出人意料。從進出中國大陸的科技人才流量來看,海外青年科技人才從十年前少數回國的狀況發展到當前出國和回國基本平衡的狀態。“杰青”“卓青”“優青”“青千”“青拔”“青長”“青科”“青托”等青年人才項目申請熱度持續飆升,形成八“青”過海、各顯神通的態勢。人才待遇空前提高,“只有人才強,才能單位強”成為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務實政策。項目主持人年輕化趨勢明顯,如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允許各年齡段的科學工作者申請)主持人的平均年齡近五年每年年輕一歲。

國際社會對我國科技發展的期盼出人意料。我國在國際科學合作網絡中已從2009年處于第一近鄰圈的地位上升為2014年的次中心位置。中國已成為各種國際學術會議的熱選會址地。我國的國際科學合作已從應對式的被動合作轉為期盼式的主動合作模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已與49個國家或地區的91個機構簽署了合作協議或諒解備忘錄。我國主導的“支持科學人才合作,共創一帶一路未來”國際研討會,吸引了3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科研資助機構參加。

有鑒于此,中國基礎研究走入新時代的征兆已經清晰可見:新的學科布局基本完成,有約半數的學科已經達到或接近總體并行的目標;從做大研究規模和學術產出到做強研究質量的轉變已經初見端倪;年輕一代科學工作者將成為新時代基礎研究的主力軍;世界各國均期盼中國在參與和引領全球重大科學挑戰方面邁出新步伐。

步入新時代,基礎研究發展突出新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新時代對基礎研究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突出動力性與支撐性。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中國基礎研究發展的動力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源頭創新成果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原動力;二是基礎研究的發展具有自發動力性。保持和呵護中國基礎研究從改革開放以來的動力型發展特征非常重要。中國基礎研究的發展具有支撐性的特征,一是從基礎研究中迸發出的新思想,不斷增強源頭創新能力,支撐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服務于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二是從基礎研究中培育出的新人才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支撐。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A研究作為科技人才培養的搖籃,應肩負起培養各年齡段優秀科技人才的歷史使命。突出支撐性,在資源保障上支撐基礎研究,在政策引領上呵護基礎研究,在輿論宣傳上弘揚基礎研究,在人才方略上優先基礎研究,在學術生態上護航基礎研究。

突出前瞻性與引領性。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突出前瞻性,就是要實現視角轉移和思維轉換,敢于提出新思想,敢于開拓科學的新邊疆。在我國基礎研究發展水平與其他科技強國可以并行或領跑的領域,要充分展現中國在科學前瞻方面的戰略思維。突出引領性,就是要充分認識到當前重大科學突破大多具有學科交叉特征,進一步引導和加強學科交叉研究。在我國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通過科學投入和組織,發揮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加快促進引領性的重大原創成果產出。

突出融通性與顛覆性。突出融通性,就是要考慮科技創新的上下游融通和學科壁壘的跨學科融通。一是要充分認識到從源頭創新到產業應用的周期明顯縮短,基礎研究應將自由探索與面向國家需求相結合,聚焦于強國建設需求以及行業和區域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以基礎科學的突破服務于國家建設。二是要注重跨學科融通,在交叉學科領域耕耘中國原創成果。突出顛覆性,就是要高度重視那些具有潛在顛覆性創新的基礎研究,要進一步探索相關科研項目的資助機制,通過原創的基礎性、原理性、變革性新發現,為塑造未來的新產業新業態提供科學和技術基礎,不斷拓展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優勢。

我國基礎研究發展任重道遠,更需砥礪前行

進入新時代,我國基礎研究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任重路遠,更需砥礪前行。中國基礎研究的發展道路在摸索中逐步形成。一要堅持“筑探索之淵、浚創新之源、延交叉之遠、遂人才之愿”的發展方向;二要把握“聚力前瞻部署、聚力科學突破、聚力精準管理”的戰略導向;三要遵循“總量并行、貢獻并行、源頭并行”的發展節奏。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我國基礎研究當前的地位和未來發展,不忘初心、繼續前行。要從辯證唯物主義出發充分認識到:對立統一規律是認識宇宙間一切自然事物演變的根本規律;科學研究活動正處于由研究規模的量變引起研究品質的質變的歷史階段;各學科的發展,學科之間的融通與分化呈現出一種具有否定之否定特征的螺旋式發展態勢。

中國特色科學基金制實施31年來,已建立了一套完備、普惠、高效、優化、誠信的制度。“完備”表現為:建立了包含1部條例和28部管理辦法的業務性規章制度體系。“普惠”表現為:2017年受理申請量已達19.43萬份,資助項目4.1萬項,體量全球最大。“高效”表現為:全員人均受理項目近900項,全球最高,但組織實施費僅占0.88%,全球最低。“優化”表現為:建立“探索、人才、工具、融合”的四維資助格局,內設17類項目,實現了體量、年齡段、地區、類型的優化配置,資助率始終保持在全球公認的優化區間。“誠信”表現為:堅決捍衛學術道德和科研誠信,近五年處理科研不端行為案件285件。

步入新時代,我國基礎研究者要注意保持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基因,不必“文必稱希臘、賢必舉歐美”。不必由于明清的“科學發展之觴”“李約瑟之問”而自輕中華民族的科學素養和科學創造潛力。

繼續前行,發展基礎研究要決戰“四個突破”

一是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以重大科學突破為目標的學科交叉融合。探討和踐行學科交叉研究,其中包括探索交叉性研究項目評審機制、交叉性研究成果的評價機制、學科交叉型研究人才的培養機制等諸多環節。從近期看,應進一步探索具有交叉研究特征項目的遴選機制,在科研項目資助中給予交叉研究項目一定的傾斜支持,鼓勵中國科學家在交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另一方面,我國基礎研究領域經過多年發展,學科整體發展水平從“仰視”逐漸走向“平視”,少數學科領域已開始沖擊世界領先地位,當前,正是在顛覆性創新方面有所作為之時。因此,應加快推進基礎研究領域具有顛覆性創新潛力研究項目的前瞻遴選,取得更多前瞻性且能夠引導世界科學發展潮流的突破性成果。

二是拓展應用基礎研究服務強國建設的全面突破?;A研究是創新驅動供給側之源,要進一步強化源頭創新與國家戰略需求融會。在鼓勵科學家滿懷好奇心地開展基礎研究和科學前沿探索的同時,引導科學家密切關注國家戰略實施過程中面臨的關鍵科學問題,將科學研究活動中源頭創新思想的生成與服務國家戰略的需求緊密結合。要把國家戰略需求作為源頭創新思想的重要策源地,并力爭取得更多用于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應用性基礎研究成果。

三是貫穿各成長階段的人才和團隊培養機制的全譜系突破。目前,我國已經建立涵蓋不同成長階段科技人才的項目資助體系。一方面,要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梳理相關人才計劃,避免重復資助;要盡快消除“人才疊冠”“人才項目與個人待遇過度掛鉤”“評價指標傾向于數‘帽子’”等不良現象帶來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要加強對戰略科學家、學術領軍人才、杰出青年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的實質性支持,明確適度的激勵機制對于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潛力的重要性,在資助機制上進一步創新。

四是中國科學在世界科學版圖上的復興突破。當前,許多科學問題的范圍、規模、成本和復雜性遠遠超出了一個國家所能支持的范圍,國際科學合作正在不斷深化,研究合作也更加開放?;A研究的國際合作呈現出了多極化特征,我國近年來已成為國際科技合作網絡的中心節點之一。應進一步拓展實質性的國際合作研究,營造有利于科學家更好參與國際科學合作的開放創新環境,在加強多層次、多方位、寬領域國際合作的同時,實現四個轉變。從被動式、防范式的國際科技交流轉變到主動式、包容式的國際科技交流;從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轉變到逐步主導國際科技合作;從派出留學人員轉變到在歐美等科技發達國家設立科技辦事處,加強與所在國相關機構的深度交流;從引進先進科技轉變到輸出先進科技。

(作者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責編/潘麗莉  趙橙涔(見習)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渴]
標簽: 征程   中國   新時代   基礎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