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這一目標的確立,是當代中國面臨日趨嚴峻的生態環境和資源形勢所作出的戰略性選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視域下的美麗中國建設,必須確立辯證的生態發展觀、整體的生態文明觀和嚴密的生態法治觀。
【關鍵詞】人與自然 生態文明 美麗中國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致力于改善人民生存和發展環境,積極打造綠色中國、生態中國的執政理念。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價值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生共榮的存在狀態,是我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認識和理論總結。有關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文明理念古已有之,無論是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還是古希臘時期的宇宙自然論,都體現了人類對與自然關系的思考。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已經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每個文明時期人與自然的關系存在很大差異。人類歷史進入工業文明之后,伴隨著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提升,生態環境日漸惡化。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遭受到嚴重破壞,生態危機使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以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繁榮發展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保障人類的永續發展,人類社會才會由此進入生態文明時代。
生態文明將是人類繼工業文明之后的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是人類對傳統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視角看美麗中國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對我國在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以及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挑戰,究竟要采取什么樣的發展方式,創造一個什么樣的發展環境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深刻反思和回答。其根本指向就是要解決人的發展與自然環境及資源承載力之間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豐富內涵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生態文明理念已經從思想萌芽、社會共識發展到實踐探索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這一重要論述,既明確了中國已經開啟生態文明新時代,又明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第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要求。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超越,是對我國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的超越,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生態文明時期的經濟發展要求,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改變資源短缺趨緊的局面,需要改變生態環境惡化狀況,需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滿足這些時代要求,需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在經濟發展中弘揚節約資源的思想,充分認識自然的價值。
第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特征。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是通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是實現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與自然生態系統相互協調,最終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其根本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使人類更加幸福。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應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著眼于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
第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保障。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解決人與自然關系的最佳方案,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基礎,關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客觀要求倡導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思想基礎,在經濟發展的各方面融入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在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在開發自然中必須符合自然規律。
首先,辯證的生態發展觀。按照綠色發展的理念,樹立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的辯證發展觀。人類欲望無限性與自然資源有限性之間存在著永恒矛盾,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生態環境問題與經濟社會民生發展問題,需要運用新理念新思想加以解決。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所追求的經濟增長,是建立在環境保護基礎上的經濟增長,是在對自然資源有限性充分認識基礎上的經濟增長,是追求綠色 GDP 的增長,反對通過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片面追求 GDP 的增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立足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其價值取向和歸宿是實現人類的全面發展和共同發展,必然會更有利于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和諧。
其次,整體的生態文明觀。按照協調發展的理念,樹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共生共榮的整體發展觀。工業文明的發展撕裂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功利主義、人類中心主義造成了人與自然的對立,給全球的生態系統造成巨大的創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奉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緊密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種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思想,從哲學的高度理解人與自然界以及自然界之間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之間不僅僅存在著能量的相互交換,而且也是“生命共同體”,這種思想將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體,這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超越,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貢獻。
最后,嚴密的生態法治觀。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要實現這樣的變革,必須依靠制度和法治的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新時代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大多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不完善、不健全有關,與生態相關的法制不完備有關,因此構建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強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社會工程,只有制定更為嚴格的制度,施行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我們的青山綠水筑起一道道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
(作者分別為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北京印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觀研究”(項目編號:16BDJ043)和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師范大學)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責編/孫垚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