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大以來,文化扶貧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作為一項涉及多領域多層面的系統工程,統籌推進文化扶貧工作須做好“五個結合”,這對于打贏扶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意義重大。
【關鍵詞】文化扶貧 精準扶貧 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與傳統扶貧注重經濟幫助不同,文化扶貧在進行經濟輔助的同時,兼顧文化精神層面上的扶貧,以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和知識技能,幫助他們擺脫貧困。文化扶貧是實現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和舉措,與經濟扶貧相輔相成,只有二者協同并進,才能徹底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后狀態。當此扶貧攻堅關鍵時刻,統籌推進文化扶貧工作意義重大。
歷史經驗與文化扶貧現實相結合
歷史是過去與現在的對話,總結前期文化扶貧工作走過的歷程,借鑒二十幾年來文化扶貧的經驗教訓,可指導當前文化扶貧工作。
文化扶貧工作開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1993年12月國家文化扶貧委員會成立,從此文化扶貧成為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委員會還啟動了“萬村書庫”等工程。從2006年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稅和具有地方稅性質的“三提五統”,并推行《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開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納入國家公共財政保障范疇。這個時期,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成效顯著,農家書屋工程等項目次第展開。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文化扶貧取得了巨大成就,概而論之有以下幾點:一是文化扶貧的理念已經得到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并逐漸深入人心;二是文化扶貧在空間上實現了政府主導下由點到面的全面覆蓋,文化扶貧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相得益彰;三是形成了一套黨和政府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完整工作機制和資金、社會保障渠道。實踐證明,文化扶貧是扶貧工作的關鍵點,對徹底改變貧困地區落后狀態有決定性意義。今后文化扶貧要利用好這些前期基礎和條件,通過加強領導,切實整合社會資源,把政府推動和貧困地區群眾的自我發展要求結合起來,在文化精準扶貧上下功夫。
理論指導與文化扶貧實踐相結合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文化扶貧也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要在理論與實踐統一的基礎上,實現文化扶貧理論與工作實踐的進一步發展。
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扶貧,尤其是文化扶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對此發表過一系列重要講話,各級政府也出臺了大量關于文化扶貧的政策措施。關于文化扶貧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的重要思想。這一思想是對文化扶貧工作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和高度概括。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了“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要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形成扶貧開發工作強大合力”,“要堅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以及“堅決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等重要思想。這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扶貧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已成為扶貧工作的重要理論指導。
貧困文化理論對于文化扶貧有強大的解釋力。扶貧中的“扶貧—脫貧—返貧”現象是全世界面臨的難題。美國學者劉易斯等針對這一現象提出了著名的貧困文化理論,揭示了貧困并非單純經濟現象,其成因也不是僅僅由經濟原因造成,而是由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共同導致。這一理論揭示了文化扶貧對于扶貧的重要性,也提供了一些工作方法和思路,如必須拋棄或改造貧困文化中不利于社會發展的文化因子;還要重視貧困文化的代際傳遞現象,把義務教育搞好,使他們掌握擺脫貧困的知識和技能,樹立擺脫貧困的信心和決心,從而徹底擺脫貧困。
文化扶貧與經濟發展、社會建設相結合
經濟扶貧離不開文化扶貧,同樣文化扶貧也離不開經濟扶貧和社會民生建設。黨的十八大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大建設共同發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文化扶貧必須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出發,將文化扶貧與經濟脫貧和社會保障建設結合起來。
對于文化扶貧、經濟扶貧與社會民生建設在扶貧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過大量論述,概括起來為:“治貧先治愚”,“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民生是‘指南針’”。“治貧先治愚”指的是文化扶貧。它既是實現貧困人口脫貧的重要技術手段,也是阻止貧困代際傳遞、從而徹底解決貧困問題的最重要措施。“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指的是經濟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只有通過經濟建設,才能不斷提高貧苦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從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所謂“民生是‘指南針’”指的是社會民生建設,要努力做好包括就業、教育、醫療、文化、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由此可見,在黨和國家的扶貧工作布局中,文化扶貧與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建設是一個有機整體,三者相互牽動、相輔相成,互為條件和保障。只有把這三項工作都做好,才能形成文化繁榮、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完備的良好局面,從而圓滿完成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任務。
文化普遍扶貧與文化精準扶貧相結合
與扶貧工作貴在精準一樣,文化扶貧也需要在精準上下功夫,這是二十幾年文化扶貧工作的經驗總結,也是今后文化扶貧工作的重心所在。對于精準扶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這一重要理念,并提出了“六個精準”的重要思想,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這對于文化精準扶貧同樣有指導意義。文化精準扶貧是對文化普遍扶貧的補充和完善,要求文化扶貧要“扶到點上、扶到根上”,通過“因戶施策、因人施策”等措施提高文化扶貧精準度。
所謂文化精準扶貧,就是在文化扶貧工作中,堅持從貧困地區實際出發,采取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方針,針對不同貧困地區、不同貧困人群、不同貧困對象的實際情況區別對待,采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的辦法,有針對性地推動貧困地區的文化發展,為最終幫助他們擺脫貧困服務。政府應以文化扶貧需求為導向,促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精細化;以文化扶貧問題為中心,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治理整體化;以文化脫貧效果為標準,協調公共文化服務保障系統化。
“輸血”與“造血”并舉,文化扶貧與文化建設相結合
同扶貧工作一樣,文化扶貧也要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通過內外結合,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實現文化扶貧與文化建設的有機統一,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思想的重要內容。為此,他提出了“要堅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的重要思想,這一比喻生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內因與外因相結合的哲學思想。
文化扶貧工作要努力做到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當前文化扶貧工作的主要任務是: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文化扶貧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力度,為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提供盡量多的文化產品和基本保障;二是培育貧困群眾的文化建設參與治理能力,扶持和培育貧困地區的文化產業和藝術創作生產,使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由文化扶貧對象變為文化生產者與消費者,將文化扶貧工作與貧困地區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2017年文化部發布的《“十三五”時期文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的思想,實現了黨和國家“自上而下”的文化扶貧工作與貧困地區“我要發展”文化建設的有機統一。
(作者為當代中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陳建:《文化精準扶貧視閾下的政府公共文化服務墮距問題》,《圖書館論壇》,2017年第7期。
責編/賈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