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購買產品、獲取所有權、再消費產品”的傳統消費模式,現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更傾向于“租賃產品、獲取使用權、再消費產品”的新型消費模式。正是人們消費行為的這種轉變,造就了優步、愛彼迎、滴滴出行等共享產品的發展奇跡。《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達到3.4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分享經濟融資規模1710億元,同比增長130%;參與分享經濟活動的人數超過6億人,比上年增加1億人左右。當前,市場上陸續誕生了各種各樣的共享產品,這些產品良莠不齊,切實謀效率的會給社會帶來便利;盲目追概念的則會給社會帶來效率損失。
共享經濟的發展盤活了社會閑置資源,為經濟增長帶來了新動能,卻也出現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在巨額資金和大量參與人員的支持下,共享經濟迅速發展,初步呈現泛濫趨勢。共享經濟是指借助互聯網、移動通信、電子商務等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分享、租賃、互換等形式進行的閑置資源使用權交易活動。共享單車等共享產品的閑置資源,是經營企業購買并主動閑置后推送入使用權交易市場的。然而,共享馬扎等產品并不存在使用權交易,與其說共享馬扎是推入市場的共享產品,不如說它是遺棄于路邊的閑置物品,因此共享馬扎類產品屬于偽共享產品。共享產品泛濫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方面表現為“共享是個筐,啥都往里裝”。共享產品層出不窮,各種新奇的共享產品不斷刷新人們對共享經濟的認知,例如共享寵物寄養、共享導游、共享社區服務、共享馬扎、共享KTV、共享空調等;另一方面,為了占據市場,共享產品經營企業競相“砸錢”,向市場投放大量共享產品,如眾多共享單車企業在一些城市投放了大量共享單車。
超過一定限度后,共享經濟泛濫發展就會給社會經濟帶來不少負面影響。一是擠占公共資源,造成擁擠成本。最典型的就是共享單車。共享單車企業重投放輕管理,日常維護跟不上,導致亂停亂放現象嚴重,成為共享單車最主要的問題。由于投放數量過大,共享單車擠占了人行道、非機動車停車場、機動車停車場等公共資源。過量投放的共享單車擠占道路等公共資源后,增加了城市內部通勤成本,主要是擁擠成本。二是產生新的資源浪費。傳統經濟模式下,發生的是所有權交易活動,比如房產、車輛、家電等交易,交易結束后,這些產品即成為私有品,一般不能被其他人消費,由于消費者并不能全天候消費這些私有品,于是就產生了大量的閑置資源。共享經濟通過信息化技術,可以最大化地盤活這些社會閑置資源,不僅為經營企業帶來了可觀的利潤,還有效地增加了社會經濟流動性。而過度泛濫的共享產品,以及打著共享概念的偽共享產品,不僅盤活社會閑置資源的能力有限,還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共享經濟仍舊是市場交易活動,提供者仍舊追求利潤最大化,使用者仍舊追求效用最大化。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巿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共享產品交易市場會逐步自動調節到均衡狀態。促進共享經濟健康發展,要充分相信市場的力量,進一步釋放市場力量。
目前,共享經濟的發展初步顯現出泛濫趨勢,對社會經濟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這主要是由于共享經濟是新事物,投資者在學習,消費者在學習,經營企業也在學習。隨著實踐探索的積累,投資者、消費者、經營企業均會不斷成熟,促使共享經濟進入健康發展軌道。同時,作為新經濟現象,共享經濟的發展,檢驗著現有經濟社會管理規則的適用性,有助于完善現有經濟社會管理規則。比如共享單車亂停亂放的問題,就暴露出城市管理過程中缺乏對非機動車停車位的管理措施等問題,并促使城市管理者提出劃定非機動車停車區域等相關措施。
(作者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楊賓燕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國家信息中心網站,2017年3月2日。
②王玲英:《北上廣深等地市民怎么看待共享單車?》,《解放日報》,2017年5月7日。
責編/潘麗莉 趙橙涔(見習)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