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兩步走”發展戰略,此戰略描繪制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并且十九大報告為此作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系列重大部署。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重大部署,特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過程中,必須從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高度來深刻理解其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藍圖各要素的關系,特別是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系,從國家治理視角來把握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國家治理現代化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藍圖的題中應有之義
“兩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一步,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體指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兩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到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體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十九大報告的第五部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一步指出“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由此可見,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藍圖的題中應有之義,它們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同時又相互作用,相互優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從這一重要論述可以看出,從政治屬性來看,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治理國家的一系列制度;從治理結構來看,國家治理體系主要包含經濟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會治理、生態治理和黨的建設,這六方面有機統一、相互協調、整體聯動。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踐行于此,十九大報告作出重大部署“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根據十九大報告精神,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素之一是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由此可見,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是重要的基石。
從國家治理視角來把握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需要破解的核心問題
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需要破解的問題很多,諸如提高經濟的發展質量、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等。從國家治理視角來把握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需要破解的核心問題主要包括:進一步調整政府與市場關系、加快建立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相匹配的現代財政制度、逐步完善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適應的現代金融體系。
進一步調整政府與市場關系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根本的一個問題。繼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黨的十九大再次提出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強調需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既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要破解的核心問題,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如何處理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與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關系,比以往面臨著更多的新問題、新挑戰。
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F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等等,政府都不能缺位。隨著市場發展程度和社會矛盾的演變,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意義重大。但政府介入的立足點是維護和促進市場更好地發揮作用,現代化經濟體系一定是市場化的、開放的、相互競爭的。如果政府過多運用行政手段對經濟生活和市場微觀主體進行干預,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市場的活力,降低市場的效率,既不利于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建,也會大大增加國家治理的成本。因此,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動態調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預防“政府失靈”的出現。
進一步調整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基礎是以法治夯實市場經濟。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都需要以法律、體制機制為基礎的穩定預期做支撐。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將其法治化是進一步調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基礎。
加快建立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相匹配的現代財政制度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礎性和支撐性部分。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資源再分配能力、公共產品提供能力等與財政密切相關。與此同時,財政制度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部分。十九大報告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部分進一步優化了我國財稅體制的改革部署,提出“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由此可以看出,十九大報告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財稅體制改革順序作出了重要調整,以處理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為首要任務,從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預算制度和稅收制度改革三方面整體上加快協調推進,既突出新時代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重點,又防止現代財政制度建設的碎片化。
逐步完善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適應的現代金融體系
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發達國家的金融危機從反面印證了金融是影響國家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從國家治理視角來把握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需要破解的第三個核心問題是逐步完善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適應的現代化金融體系。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與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五次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的金融工作重要原則“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市場導向”一脈相承。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創新逐步推進,綜合經營不斷深入,我國金融風險結構日趨復雜,逐步完善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適應的現代化金融體系需要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來開展。其中,服務實體經濟是完善現代化金融體系的根本目的,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是完善現代化金融體系的核心目標,深化金融改革是完善現代化金融體系的根本動力。
【本文作者為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張盈盈 / 趙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