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了“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任務。要求我國在科技創新的能力及其產業化程度、實體經濟產出與資源耗費的比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和綠色發展程度、人均收入的提高和實現共同富裕等方面加強建設,使國民經濟整體運行質量達到和超過當代國際先進水平,并具有中國特色。
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來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我們發現它與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國民經濟體系一樣,是由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的經濟系統。因此,應當把它理解為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它的生產關系層面,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動力源泉;人民對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期待,是實現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動因。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可靠保證
新中國近70年的經濟建設經驗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即憲法規定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符合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可靠保證。在經歷改革開放近40年的經濟中高速發展后,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位,就是對此的有力證明。因此,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進程中,應當毫不動搖地繼續發揮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優越性。黨的十九大指出,當前我們“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重要措施。而要把這些措施落到實處,就必須不斷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社會生產力層面的目標參照往往比較明確,例如加快構建高質量的實體經濟供給體系,包括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推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形成綠色低碳新動能;建設現代服務業;推進水陸空和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的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促進國際產能合作等等。此外,還需壯大國有經濟,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維護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才能保證社會生產力現代化的措施,得到更好更快的落實。
有必要強調的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西方是有根本區別的。一方面,現代私人資本的剝削本性及其追求利潤無限增長這種生產目的并未改變,即使產生了凱恩斯主義主張的宏觀調控,也是以維護資本家階級利益為前提的,這就不可能消除私人生產的自發性,從而使社會生產不可能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對社會分工比例關系的客觀要求,也就勢必導致各產業部門在自發的市場競爭中,盲目擴張市場供給。另一方面,社會收入分配關系是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必然導致社會收入產生兩極分化,這就勢必使占人口大多數的雇傭勞動者收入相對縮小。而市場供給的盲目擴張和市場購買力需求的相對縮小,必然使商品流通一般具有的危機可能性變為現實性,形成周期性經濟危機。這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生產社會化之間存在對抗性固有矛盾的必然表現。2008年首先在美國爆發的世界性金融、經濟危機,也呼應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闡明的理論。
商品流通的性質是由社會占主體的資本性質決定的。在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基礎上,國家宏觀經濟調控中心,有條件利用現代信息和大數據技術,從大的方面弄清社會再生產各產業部門的生產比例關系;同時,還可以及時利用市場供求關系反映出的社會分工比例關系變化的信息,克服主觀性,從而統籌兼顧,合理安排,著眼于“全國一盤棋”,對社會生產做出科學的調節,使商品流通服從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要求,在促進社會分工和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實現市場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基本平衡,避免發生資本主義那樣的經濟危機,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科學發展。因此,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顯然是現代的、比資本主義更先進的經濟制度,它與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亟待振興國有經濟
從本世紀初以來,在我國第二、第三產業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中,公有制比重在不斷地減少。與此相聯系,反映收入差距的全國基尼系數已連續10多年超出國際安全警戒線的0.4,在0.47以上。同時,宏觀經濟也出現了結構性失衡。2012年黨的十八大要求“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2016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出現“重大結構性失衡”;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說明,在經濟現代化進程中,堅持維護好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是避免產生顛覆性后果的必要條件。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當前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振興公有制經濟,尤其是振興國有經濟。如果不能盡快糾正公有制經濟占比被嚴重削弱的態勢,國家就難以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來能動地解決重大結構性失衡問題,就難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而隨著私有制經濟成分超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允許的界限,它與生產社會化形成的矛盾,將逐步顯示出來。這勢必導致本該為社會主義經濟服務的市場機制,轉向主要為私有制經濟服務,從而對國民經濟運行產生越來越大的負面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毫無疑問,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加強黨的領導。要充分認識,公有制經濟是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基礎。我們相信,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宏偉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本文作者為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責編:趙博藝 / 李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