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來自于理論界的70個觀點(3)

核心提示: 2017年,我們與時代共同脈動步履不停;2017年,我們同思想比肩前行從未止步。實踐發展的步伐鏗鏘有力,思想界的理論交鋒亦頻頻出彩。2017年,思想界理論界貢獻了許多兼具影響力和思想深度的觀點。人民論壇編輯部按照關注度、權威性、深刻性、新銳度的標準,經過多輪篩選,評選出2017年度理論界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四個領域中最具價值的70個觀點,以供廣大讀者學習討論。

59.李玲:醫改的核心是改革治理體系

醫改的核心是改革治理體系,要落實政府辦醫責任,協調好領導、保障、管理、監督等各方面的責任,整合醫療衛生各個子系統,把我們政治制度的優勢發揮出來。這包括對醫藥衛生制度的整體設計、區域醫療資源的規劃、醫保資金的有效使用、對公立醫院的合理投入,對醫務人員的正確激勵以及對公立醫院運行的監管和藥品人才保障,等等。目前,我國醫療衛生治理權限分割過大,超過16個部門有相關職能,但缺乏更高層面的統籌。因此,提升醫療衛生領域治理體系的協同性,是醫改必須邁過的關口。——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教授(《人民日報》,2017年7月6日)

60.翟振武:計劃生育政策不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根本原因

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在全球范圍內得到驗證的普遍規律。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加快了人口老齡化速度,但也減少了未來老年人口的總體規模,并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老年人口規模處于較高水平的時間。可以設想,如果未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我國步入老齡社會的時間雖將有所推遲,卻會在更長時間里面對更龐大的老年人口規模,面臨更沉重的養老壓力。事實上,我國目前的老年人口規模龐大,正是因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高出生率時期積累的大規模人口相繼步入了老年。——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人民日報》,2017年8月20日)

61.李鐵:小城鎮建設要做好“三防”措施

推進小城鎮建設要做好防止房地產熱、防止簡單復制和防止一窩蜂而上這“三防”措施。要將小城鎮建設與降低成本、疏解大中城市功能緊密結合起來。在此過程中,要注重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避免用簡單的行政手段干預市場行為。未來應因勢利導地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激發中小企業的活力,營造特色小鎮發展的軟環境,最大限度降低市場主體的創新發展成本。——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經濟參考報》,2017年12月18日)

62.青連斌:醫養結合之“醫”應同醫院醫療服務區分開來

醫養結合的“醫”,應嚴格同醫院的醫療服務區分開來,不應該簡單地理解為養老院內設醫院,或醫院直接開辦養老院。從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來講,醫養結合的主體是衛生和醫療機構,主要是開展社區醫療服務和上門服務,為社區和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醫療服務。但是,從機構養老來講,醫養結合的主體是養老機構,衛生和醫療部門是配角,是配合和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養結合、醫養融合發展的一方。——中共中央黨校科社部社會學教研室教授(《學習時報》,2017年6月19日)

63.丁元竹:互聯網推動社會治理從多元邁向N元

社會治理經歷了一個認識上不斷深化的過程,從單一治理到多元治理是一個歷史性飛躍,在互聯網基礎上的N元治理更是一個歷史性飛躍。原來意義上的多元互動顯示的是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之間的互動,互聯網和在線互動的“朋友圈”使成百上千的人可以同時互動,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社會互動。一般人們說的多元互動也不過是在街頭、會議上的議題討論,而且這種互動通常需要一定時間的準備,但是,借助互聯網平臺,人們可以即時互動和N元互動,這是一種虛擬現實中的互動。——國家行政學院社會與文化教研部副主任、研究員、博導(《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

64.王俊秀:警惕老年人陷入“孤島”

老年人受騙暴露出的除了法治環境、社會治理、養老保障等方面的問題,更暴露出老齡化社會的深層問題,老年人逐漸成為社會的邊緣群體,多數人在一定意義上生活在被知識鴻溝、媒介鴻溝、信息鴻溝、組織鴻溝和情感鴻溝隔絕的“孤島”上。為此,政府和全社會要一起行動,努力消除隔絕老年群體的鴻溝。——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人民論壇》,2017年6月上)

65.鄭功成:社會保障改革要堅持以共享為基石

中國已經確立了共享發展的新理念,這是對以往單純強調鼓勵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矯正,更是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石。在社會保障改革中,如果動搖共享之根基和互助共濟之根本,必定導致制度異化,但若要實現這一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又需在政府主導下,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讓各方主體參與共建共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社會保障評論》,2017 年第1期)

66.張頤武:正視中等收入群體的“無力感”

這些年,中國人生活的中產化大趨勢,讓中等收入群體的生活水準普遍提升。但這一群體又都處在拼搏上升之中,雖然經濟上都已有相對較好的支撐,具備了提升生活水準的基本條件,但也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竭盡全力為自己和家庭的更好生活而奮斗打拼。中等收入群體生活的許多方面都需要社會支撐,需要更多的市場或社會服務,需要高效的法律支持。一旦缺少這些支撐,中等收入群體在遇到問題時就會感到無能為力,從而發現自己生活的“脆弱性”。——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環球時報》,2017年12月12日)

67.洪大用:國家治理與貧困治理要協同推進

貧困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水平影響和制約著貧困治理現代化的水平。歸根結底,貧困是具有社會性的,是社會的產物。解決貧困問題要以優化社會環境為基礎和前提。在此意義上,沒有國家治理現代化,就不可能有貧困治理現代化。反過來,貧困治理現代化無疑也將直接減輕國家治理的壓力,促進和改善國家治理,并在特定方面體現著、豐富著、推動著國家治理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光明日報》,2017年10月9日)

68.黨國英:城鄉社會治理一體化促進二元體制消失

當前,農村改革正在進一步深化,從長遠看,如果政府繼續推進城市化、市場化與農業現代化政策,鄉村社會發展隨著政府城鄉社會治理一體化的推進,二元體制趨于消失。在農業人口大幅度減少的情況下,如果我國城鄉人口布局有較強的自然演化性質,城鄉社會治理的二元機制將失去存在的基礎。絕大部分農民有可能在半小時的車程內到達一座城市,享受到城市的各類服務。如果國家面對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趨勢,對行政區劃體制做出適應性改革和調整,目前絕大部分行政村設置將不再需要。——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日報》,2017年10月9日)

69.彭希哲:錯位發展策略可延長各地區“人口紅利”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地區差異呈現東高西低、城高鄉低的特征。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人口老齡化的區域差異進一步加劇,老齡化的壓力將通過人口流動傳導至中西部地區。這將導致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復雜化,但同時也為東部地區延長了“人口紅利”窗口期,創造了政策騰挪空間。利用各地老齡化程度的差異,采取相應的錯位發展策略,有可能使得各地區均可延長人口機會窗口的開啟時期,最大限度地收獲“人口紅

利”。——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解放日報》,2017年11月20日)

70.遲福林:全國應實行統一的居住證制度

“十三五”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不應在原有制度上修修補補,不能把“暫住證”換個牌子變成“居住證”,也不能長期實行戶籍制度和居住證制度“雙軌制”,而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到2020年讓城鄉二元戶籍制度退出歷史。作為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取代,中國應全面實行居住證制度。要從中央層面下決心,著力推進居住證取代城鄉二元戶籍制度進程和省際間居住證制度的相互銜接,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身份證號為唯一標識、全國統一的居住證制度,并使人口城鎮化率(即居住證率)達到50%以上。——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證券時報》,2017年3月5日)

71.賀丹:積極構建家庭友好型社會

在我國人口未來發展趨勢、家庭結構變動特點及低生育水平的大背景下,積極建設家庭友好型政策,發揮家庭的政策支點作用尤為重要。積極構建家庭友好型社會,第一,要樹立家庭優先的價值理念,將家庭利益的審視融入所有經濟社會政策。第二,要制定以生育支持、幼兒養育為主體的家庭支持政策,形成家庭友好的制度環境。第三,要促進社會性別平等,支持女性職業發展,消除女性的后顧之憂。第四,積極倡導代際間交流和互助,促進家庭和諧幸福。第五,要加強社區對家庭的支持,創造家庭友好的社會環境。——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網站,2017年12月8日)

72.朱啟臻:鄉村振興的當務之急在于人才

鄉村振興的當務之急在于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一方面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各級干部(特別是一把手)對農業特點的認識和對鄉村發展規律的把握,保障決策不偏離中央鄉村振興的大方向。另一方面,把具有基層“三農”經驗的優秀分子選拔到“三農”工作崗位上,避免在鄉村振興實踐中走彎路。同時要充分利用、整合“三農”學者的研究成果,吸收其合理成分,為振興鄉村提供理論支撐。——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光明日報》,2017年12月3日)

73.鄭風田:城鄉融合就是城市與鄉村互相吸收對方長處

城鄉融合更深的含義是二者更深入地相互吸收對方的優點,并避免不足。城市要吸收鄉村的特點有:美景與生態,要環境美,不能都是高樓大廈;同樣的道理,鄉村也要吸收城市的長處:基礎設施要健全,生活要便利化,比如自來水、下水管道、污水處理、網絡與無線信號等,都應該與城市一樣,銀行網點、購物、公共交通等方面也要跟上。城鄉融合就是城市與鄉村二者互相吸收對方的長處,城市要變得更生態、更綠色、更宜居,鄉村應該在基礎硬件上加大投入,應該更清潔、更便利化、更環保。——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北京日報》,2017年11月20日)

74.張孝德:不能將生態文明簡單等同于環境保護和綠化

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政府、企業和社會的角色缺一不可。各級政府一定要轉變理念,不能將生態文明簡單等同于環境保護、綠化,而要把綠色發展上升到第一要務來抓,在干部考核、制度創新、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每一位官員都要對生態文明建設有足夠的認識和關注,特別是各地的一把手要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黨政同抓的大事,而不只是某個部門的事。——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人民網,2017年10月23日)

75.李立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必須注入“中國特色”

我國大學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和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進程中,必須尋求和確立自己的“魂”,把“中國特色”注入到大學建設的“魂”中,體現中國大學的學術自覺和教育自信。中國特色主要體現在辦學理念、發展路徑與體制機制等方面,貫穿于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等職能中,也就是扎根中國大地,解決中國問題,傳承中國文化與教育理念。中國的高等教育,根植在中國歷史和現實的土壤中,每一條根脈都接受著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滋養。——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副院長(《光明日報》,2017年10月21日)

責編/楊鵬峰 肖晗題 孫渴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上一頁 1 234下一頁
[責任編輯:谷漩]
標簽: 理論界   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