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紗生產工藝獨特,制作成本高、產量小、價格高,限制了相關企業的規模化發展
香云紗本名莨紗,莨紗綢是莨紗與莨綢的合稱,北京稱為靠紗。香云紗是廣東省一種古老的漢族手工織造和染整制作的植物染色面料,已有500多年的歷史。2008年,曬莨染整工藝以香云紗染整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了保護和傳承香云紗這一具有500多年歷史傳統的染整技藝,廣東新天成香云紗生態文化開發有限公司以保護開發結合為發展方向,通過對舊香云紗生產場地進行改造,致力于打造一個集文化與旅游于一體的香云紗文化遺產保護基地。然而,因為香云紗生產工藝獨特,難以大批量生產,導致了香云紗制作成本高、產量小、價格高,因此限制了相關企業的規模化發展,使其陷入保護乏力、發展無計的尷尬境地。
針對這樣的發展現狀,企業應當借助政策支持與現代科技等手段,走出一條“政府引導、企業調整、科技創新”的非遺保護之路,大力發掘其文化價值,秉承古今結合、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為香云紗這一傳統工藝的保護與發展找到一條現代化發展之路。
因地制宜,打造“政府引導、企業調整、科技創新”的非遺保護模式
非遺保護,需聚焦非遺傳承人。在以往一些對非遺的報道中,不少媒體往往將關注點放在具有視覺沖擊效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層樣式之上,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傳承人,則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因此,跟隨這樣的報道和新聞,公眾也將目光聚焦在了文化樣式之上,而較少關注非遺傳承人的有關情況。雖然近些年來出現了一些介紹非遺傳承人的節目,但社會上多關注“非遺”而少關注傳統技藝傳承人、多關注“申遺”而少關注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和傳承的情況依然存在。由此一來,關注非遺傳承人的生存狀態,以及如何讓“非遺”活在當下,成為了我們面對的重要課題。
針對此類情況,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對傳統工藝以及非遺傳承人進行保護。例如可通過制定法規,加大對香云紗制作工藝的保護力度,進一步規范香云紗制造流程,制定包括香云紗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規范,規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的權利和義務,制定建立香云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規劃,并明確相關法律責任。
此外,非遺保護還需要經費支持。政府可設立專項資金,對非遺傳承人進行補貼,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完善保護機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妥善保護;在高等院校、職業學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課程,制定專項培養計劃、開展職稱評定,選拔項目學藝者予以重點培養,并給予各方面政策性優惠等。
非遺保護,相關企業需調整經營策略,打造產業園區,建成“一條龍”產業體系。在香云紗文化產業園區的規劃上,企業應當對香云紗展覽中心、博物館、研發部門、產品發布中心,以及香云紗晾曬場等各處的功能展示給予充分考慮。例如圍繞香云紗博物館,企業可進一步打造香云紗產業鏈,向民眾生動展示香云紗染整技術過程,彰顯香云紗的文化藝術魅力。為推廣文化產品,企業可以建立企業產品發布地,將擁有傳統魅力的文化產業園變成最具權威、發布現代時尚資訊的平臺,產業人才、創意理念的聚集地,海內外香云紗企業的聯絡地,中國香云紗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總部基地,使之成為集香云紗研發、設計、生產、展覽、交流、體驗、觀光、科普、銷售為一體的新型非遺商業綜合體,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地展現香云紗的文化價值與歷史內涵,推動從蠶絲到成衣的香云紗產業時尚升級。企業要順應發展潮流,保護生態環境,將其建設成嶺南文化新地標和集文化與旅游為一體的香云紗文化遺產保護基地。在不斷改善周邊環境的基礎上,加大投資力度,重建香云紗染整技藝工場,完善紗展廳、桑蠶文化科普基地以及旅游配套設施,初步形成集保護、研發、生產、展示、環保、教育、游覽等為一體的香云紗文化產業園。
借助科技力量,開拓思路,活用“互聯網+”模式。“非遺”項目的申請,是文化保護自覺意識的體現,申遺成功之后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不僅是對這種自覺保護意識的持久考驗,更需要我們不斷保持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因此,如何搭建平臺,使“非遺”項目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成為發展的關鍵。
廣東新天成香云紗生態文化開發有限公司以“互聯網+”思維去思考香云紗的傳承和發展,致力于開拓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企業可借助APP、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傳播形式,為香云紗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搭建平臺,并努力在傳承人與大眾之間建立起密切的互動關系,向大眾展示、宣傳這門古老的工藝。
秉承古今結合、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激活香云紗文化生命力
傳承歷史、古今結合,打造古典與時尚共生的文化新符號。香云紗與自然界的色澤、肌理、紋絡、氣息相融,與傳統文化的精髓一脈相承,蘊涵著千百年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形態與藝術精神,體現了中國式的寫意與雅致之美,為漢服、唐裝等創作融入了兼具輕靈與莊重氣質的藝術質感。
凝聚自然靈氣的香云紗,要在融匯傳統和現代的基礎上,依托現代時裝設計理念不斷迸發出新的藝術靈感與火花,并且隨著時代的步伐而不斷發展,以傳統嶺南文化之魂與現代時尚趨勢相融合,為古老工藝賦予新的生命力。香云紗工藝的傳承者們通過對工藝、色彩等元素進行不斷完善與革新,使之成為一道傳統與現代交融、古典與時尚共生的文化新符號。
多元融合、秉承理念,創造工藝新杰作。一直以來,污染一直是印染業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而取自天然、回歸天然的香云紗工藝或許正是解決這一難題的良方。由真絲精練綢,天然纖維、再生纖維素纖維制成的香云紗在失去穿用價值后完全可降解,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其原材料薯莨塊莖中的淀粉、纖維素、單寧也均是可以完全降解的天然物質。香云紗的原料來自于大自然,最后又將完全歸于自然,香云紗的整個生命周期對環境都是無害的,我們或許可以用香云紗來闡釋“天人合一”的理念。這樣的文化內涵,也為香云紗提供了文化附加價值,企業可將其作為香云紗品牌傳播方面的有力抓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通過對香云紗產業的保護與文化價值的發掘,廣東新天成香云紗集團進一步打造香云紗品牌,提升其知名度、擴大其文化影響力。從制作工藝到文化理念,從品牌孵化到產業升級,從打造中國香云紗文化產業園,到開創品牌化、產業化、時尚化、國際化為一體的發展模式,推動產業集群與產業鏈融合,這些都是促使香云紗核心產業競爭力與創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企業的多措并舉之下,香云紗園產業將不斷優化升級,從而帶動城市文化價值的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產業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責編/王妍卓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