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壯對話吳曉波、周其仁:企業家要敢闖,但別給自己埋雷
楊壯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BiMBA聯席院長
近日,北大國發院舉辦博士論壇,北大國發院管理學教授、BiMBA商學院聯席院長楊壯與吳曉波、周其仁就文化、企業家精神、管理創新等問題進行了互動交流。
關鍵詞1:企業家特質
楊壯:來自國企、民企、外企的企業家似乎價值觀并不相同。您怎么看?
北大國發院管理學教授、BiMBA商學院聯席院長、DPS金融管理博士項目學術主任楊壯
吳曉波:我們把企業家看作生產資料,是人類中比較特殊的一些人。早年經商可能是因為好奇或者為了改變貧窮的命運。但是隨著發展,個人的訴求已經變得很低。所以做30年40年的企業家肯定不是滿足他物質的需求,他的精神境界也會有很大的提高。我一直以來特別尊重企業家這個階層,我看到了在成長過程中,這些個人所付出的巨大的代價和獲得之間很難成比例。
每一個人有左腦和右腦,要么偏感性,要么偏理性。企業家是需要這兩個大腦中有一個很強的特征,第一個特征就是他在感性的層面上非常非常感性,敢于面對不確定性。優秀的企業家基本上都是賭徒,喜歡賭博,如果沒有賭性的話,沒辦法做那些冒險的判斷。第二個,對數據要特別敏感,因為企業家數據能力特別強,他必須是個精算師。但你仔細想,爹娘把我們生下來,很難說一個人生下來以后左腦和右腦這兩個能力能全部具備,所以它是一個迭代修煉的過程。
我記得第一次見到李書福,覺得他是很戲劇化的人,有一年他評上“浙江十大經濟人物”,這兄弟走上來的時候是慢吞吞的,我說你為什么慢吞吞呢?他說主持人跟我講,你慢一點,鏡頭可以多一點。
我去年又見過他一次,這個人身上所發生的變化是很難想象的。如果他還是走路很慢的一個人,還是認為一個汽車就是四個輪子,他肯定走不到今天。這40年以來,吉利成為世界五百強,在李書福身上所發生的進步是明顯的。企業從非常草莽的時代,啥錢都敢賺,到最后注重環保,講產品質量,包括工會問題,都是不斷在進步。企業發展中的人的進步,是這三四十年來最大的一個變化。
第二,企業家發展過程中,遠見和對不確定性的判斷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
另外一個能力是,當這些判斷失誤的時候,你有沒有強大的糾錯的能力,這也是企業家成長非常重要的事情。企業家的自我迭代,是企業能夠不斷進步的最重要的原動力。這也是為什么我看企業很少看戰略,我更多去看人,看企業家的個性,看在時間檢驗過程中,他所做出的很多決策。
關鍵詞2:企業家的膽略與良知
楊壯:這些年的制度變化過程中,哪些東西你認為我們應該繼續,而且這種繼續還要更加深入地走下去,讓我們的企業家精神可以得到更高、更深的弘揚?
周其仁:企業及其所處的環境,不斷在變化,如何掌握分寸,不容易。我的觀察,有兩句話重要,一句是“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還有一句,“這山望著那山高”。用上這兩句的,走得比較長久。
第一條就是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過去的經驗說,任何一個時點,都要把在那個時點需要做、允許做、鼓勵做的事做足。該唱不唱,該吼不吼,過了這道梁子,再想唱也唱不成。為什么呢?因為走著走著,事情會起變化。我看過鄉鎮辦蓄電池廠,開始的時候增加就業又納稅,方方面面都叫好。可等到越辦越多的時候,環境問題就凸顯出來了,哪還能讓你繼續吼?要明白,市場、政策、制度、公眾看法等等,整體環境總歸要起變化。對未來的變化,有點提前量最好。沒有,與時俱進也是好的。最怕一招鮮,吃遍天,以為可以永遠吃下去。
北大國發院經濟學教授周其仁
究竟闖多遠,那得你自己拿捏,還要因時調整。我觀察厲害的企業家,審時度勢能力都比較強,該闖的時候就把那個機會窗口用足,但又不給自己的將來埋下一個雷。不少事情,政商關系、環境污染、勞資關系等等,不同時段的那個臨界值是不一樣的。所以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唱到什么調,是一門實踐的學問。
企業家也好,其他什么家也好,做人在心底總要有一個“良知”,明白哪些做得,哪些做不得。長遠看,現代化的社會一定向人類良知的方向收斂。
關鍵詞3:中國式管理創新
楊壯:在今天中國已經走向世界,今天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中國如何讓世界知道中國的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的行為?世界對中國的理解還相當少。在國際化的今天,我們如何讓國際社會更了解我們?
吳曉波:中國企業在最近這幾年,在組織架構、管理模式和產品理念等方面的建設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能力。比如我在騰訊和阿里巴巴身上,看到互聯網所形成的內在創新機制、蜂窩組織的競爭能力、賽馬機制、包括對產品研發的理解,這都是之前我們完全沒有看到的。這些互聯網公司有可能在未來貢獻出真正的、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思想。我認為這方面對管理學的創新是有機會的。
這幾年,中國傳統制造公司的組織變革也非常的猛烈。我每年都去海爾,這個公司自我解構的能力和發展的能力,都是五六年前根本沒辦法想象的事情。確實這些互聯網公司也好,像海爾,像美的這些公司,它發展到這個階段了,它在全球已經很難找到對標物。這是我這些年看到的中國式創新的景象。
第二個景象是跟這兩年中國的中產階層崛起有關系。長期以來,中國企業家面對本土市場的信心是不足的。因為這是建立在性價比市場下所帶來的結果。這兩年你會發現,中產階層崛起所帶來的變化是,在需求部分出現了重大的變革,變得更理性,擺脫了低端的性價比的問題,更愿意為品質買單。
我認為這兩年中國發生的變化是,那些中小型品牌和細分市場的創新變得越來越猛烈。在這個意義上,第二種看到的景象是,創新不是那些BAT大公司的創新,而是中小型企業面對本土新冒出來的需求所進行的創新,它可能從工業設計開始,到服裝、音樂,甚至街舞也有中國特色。包括中國搞一個音樂節,和美國的音樂節是不一樣的,我們有自己的特色。在細分領域微小的文化服務和商品創新會非常新穎。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