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來,我國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需要繼續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并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社會發展現狀、當前中國人民的需求等,讓馬克思主義更好地適應和滿足我國社會發展對理論與思維創新的需求。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創新發展 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是實現中國夢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理論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讓馬克思主義高度融合傳統民族文化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內涵,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讓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具有厚重底蘊的傳統民族文化相結合。首先,馬克思主義與我國民族文化的結合需要以尊重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為前提。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歷史、生活現狀、未來期待,鼓勵少數民族人民通過實施生產方式創新、發展理念創新、教育改革等措施,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實現民族和地區創新發展。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在走進民族文化時,也要鼓勵各族人民積極學習與傳承我國豐富的民族文化,讓民族的“根”世代相傳,讓民族文化開花結果。民族文化不僅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也是中華民族得以立足于世界的根基。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相結合,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是中華民族實現文化保護、文化傳承、文化創新的重要支撐。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文化創新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刻滲透進我國社會文化建設中。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實現中國夢的動力,也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牢固根基。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與中國傳統文化實際相結合,在弘揚與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升華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內涵,增強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現實性,建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體系與話語體系。
掌握大眾語言特色,讓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形象化
要讓馬克思主義與大眾生活相契合,需要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生活實踐融合,最終融入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思維方式中去。只有馬克思主義理論被社會最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并用于指導生產生活實踐,才能真正說明馬克思主義已經融入中國社會。
首先,與中國社會生活語言融合,讓馬克思主義由“文言文”走向“白話文”。馬克思主義作為抽象的哲學理論,難以直接被社會大眾用來指導自己的生產生活,要想真正融入人們日常生活,還需擺脫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抽象性,將其由難以理解的“文言文”范式轉化為大眾易理解、易接受的“白話文”形式,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具備中國語言范式。作為一種外來哲學體系,馬克思主義要實現對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建設的指導,首先需要實現語言范式的“入鄉隨俗”,這也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共識。習近平總書記曾用“推拉門” “墻頭草”等詞語形容不思進取、只求無錯的庸碌官員,用“隱身衣” “銅鏡”等形容百姓對黨員干部群眾的監督,用“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闡述了人民對國家發展道路的絕對話語權,同時再次強調了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些生動、平白、朗朗上口的語言,讓馬克思主義從“廟堂里的文言文”變成了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更加生動、具體。
其次,掌握大眾語言特色,讓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形象化。哲學作為人類思想理論成果之所以能傳承數千年,主要是由于哲學思想的普遍適應性,哲學理論能適應不同的社會背景、社會時期而存在并不斷得到發展。馬克思主義作為在資本主義背景下誕生的無產階級哲學理論體系,具有特殊的社會適應性,目前,要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國情的適應融合,可以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通俗化、形象化的生活經驗,再融入百姓生活中。對于馬克思主義通俗化,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這樣的指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讓普通老百姓對于馬克思主義,愿意去聽,也聽得懂,愿意去看,也看得懂。將馬克思主義思想與中國民間膾炙人口的故事與人物形象結合,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詮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活化意識形態,如:用“精神鈣”形容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對中國共產黨員的重要性、用“老虎”和“蒼蠅”形容各個崗位違法亂紀的黨員干部、用“墻上釘釘子要準”形容從嚴治黨的嚴肅性與準確性。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淺出、振聾發聵的言論,已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話語的樣板。
讓馬克思主義深度結合全面轉型發展的中國成功經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主義作為人類社會傳承一百多年的哲學理論一直在接受社會實踐檢驗,未來還將繼續接受實踐檢驗,并在實踐中完善自身理論體系。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我們必須深入廣袤的社會生活場域,找準科學理論與人民群眾的結合點。
第一,社會改革與理論創新相結合。當前,我國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創新驅動社會發展與改革已成為目前我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動力,社會改革創新需要在指導理論、管理制度、實踐方式上實現協同創新。其中理論創新指不同的社會背景與社會語境下,馬克思主義需要整合不同的意識形態,指導社會實踐。管理制度與實踐方式的創新都需要以理論創新為前提,在我國社會實踐中檢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特性,并在實踐中完善真理。馬克思主義在參與指導中國社會實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考驗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社會實際、民族實際的結合。與民族文化背景單一的國家不同,我國有56個民族,不同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理念信仰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首先要完成對我國豐富民族文化的認知、認同,其次才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我國民族團結統一發展。
第二,“時代問題”與“社會邏輯”協調統一。“時代問題”指社會某一發展時期的優勢、劣勢與發展方向;“社會邏輯”指社會發展基本規律及發展對理論、資源、制度等方面的需求。自中國共產黨黨成立以來,一批又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家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與理論完善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在經歷了幾十年風雨曲折后終于迎來現在這樣活力與希望同在、創新與挑戰并存的社會發展新氣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開辟了全新的發展空間。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需要通過參與社會實踐,保持理論與時俱進、提高理論話語權。不同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下,馬克思主義要實現自身理論體系的創新發展,都要深入了解我國社會當前存在的階段性問題與主要社會矛盾。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指導理論,需要深入了解我國社會發展動態與需求、了解“時代問題”與“社會邏輯”的內在聯系,順應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為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供創新性的理論指導。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要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就要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扎根百姓生活,建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堅持思想性與現實性相結合、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結合,用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化故事講述馬克思理論,讓馬克思主義更好地適應和滿足我國社會發展改革對理論與思維創新的需求。
(作者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曾鷹、曾天雄:《創新發展視域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話語重構》,《廣東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
責編/陳楠 孫娜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