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這不僅為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建設的未來發展路徑指明了新方向,同時也為全球共同均衡發展提供了新機制、注入了新動力。“一帶一路”建設,已經成為新型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方案”和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
為全球化找到新動力、新機制。從當今全球化的國際大環境來看,在經歷了過去三十年西方主導的非公平增長自由主義全球化后,目前反全球化的思潮出現,既體現在西方某些大國的政治生態變化和民粹主義思潮上升上,同時也體現在全球地緣政治結構的不穩定,部分國家國內民生問題凸顯和區域上的民族與宗教沖突頻發中。從全球經濟層面來看,一方面,美國退出TPP與《巴黎氣候協定》,并在全球貿易與投資上堅持和突出“美國優先”的雙邊原則以及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情緒上升,給全球化推動帶來了相當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智能制造范式和數字化經濟的全面影響,全球價值鏈,無論是簡單和復雜的價值鏈,其在流程長度上均出現了收縮和集中,由此引發了全球投資、貿易結構和產業鏈的急速變革。最新的全球統計數據顯示,雖然全球貿易自2009年金融危機復蘇以來得以持續恢復,但目前增速只有金融危機爆發前一半的水平,貿易已經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傳統的全球化動力已經減退,急需注入新的全球化動力與提供新型機制。“一帶一路”倡議正是此背景下中國致力于構建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改善全球經濟增長乏力提出的“中國方案”。
由“落地開花”到“根深葉茂”,成效惠及沿線國家。從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建設的最新進展來看,“一帶一路”自提出到今天已經歷了四年多時間,期間經歷了從倡議到初期建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實踐成果初現,“一帶一路”建設作為國際公共產品的作用與價值,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包括發達國家與國際組織的認可和贊同。隨著國際社會對于“一帶一路”認同的加強與信心凝聚,也使得“一帶一路”建設在今天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從“一帶一路”建設的進展和初期成就來看:目前“一帶一路”建設正在兩個層面展開“雙輪驅動”。一方面是以“中國發展模式”所積累的、對廣大發展中國家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有所助益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斷推進。其中以中泰、中老、匈塞鐵路為標識的基礎設施建設,最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另一個方面,則是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國際產能合作的有效開展。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經與“一帶一路”沿線24個國家共同推進建設了7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中國企業累計對沿線國家投資超過500億美元,并為這些國家創造了近20萬個就業崗位。而這些就業崗位的創造,有效抵御了發展中國家產業基礎薄弱,承接全球產業鏈轉移不足,投資匱乏影響經濟結構轉換的難題。除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切入點外,在“一帶一路”建設的主體上,我們還可以看到,除了政府間的努力以外,大量的中國民營企業,以國家號召為己任,在全球發展視野下積極投身“一帶一路”建設。因此,今天的“一帶一路”建設較之早期階段而言,其合作形式與合作模式多樣,合作領域不斷擴大與深化,已經開始為在各個領域,“一帶一路”的建設成效已經惠及沿線國家。
為世界發展搭建“中國平臺”。黨的十九大提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在這個精神的指引下,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和深化,特別是中國探索建設自由港的舉措,必定會為“一帶一路”的建設提供新的機制性動力。具體來看,通過自貿區和自由港建設的制度創新,中國的產業、服務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聯系必然更加緊密,而“一帶一路”國家也能夠通過與中國之間的貿易與投資紐帶聯系,獲得更新的發展機遇。2018年11月即將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自廣交會后,再次舉辦的有國際影響的大型國際博覽會。此次博覽會將突出與強化外國商品的展示與商機交流。這不僅表明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開始以自身進口來應對全球需求的疲軟和下滑;同時作為新型的國際公共產品提供,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展示自身的歷史文化藝術作品,包括特色產品,提供了具體的平臺和廣闊的中國市場空間。因此,“一帶一路”建設由外而內的發展,并且出現機制化、制度化的設計特征,顯然為“一帶一路”自身建設注入新動力,同時也為塑造全球化“公平”“普惠”“共享”的發展模式,探索出新機制之路。
在新的的歷史環境下,“一帶一路”的建設作為中國為新型全球化提供的國際公共產品,以及中國為國際社會搭建的國際合作新平臺,為全球發展和發展不平衡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具體可行的實現路徑和動力機制注入。可以相信,中國的推動與全球社會的共同努力,“一帶一路”建設作為一種新型機制與模式,能夠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持久的發展動力,并使全球治理模式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