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和歐洲國家的質量檢驗非常嚴格。中國企業在中東歐國家承建工程項目要十分注意質量的監督管理。不僅有本企業的專門質量責任人檢查和監控質量,還要隨時準備接受來自業主方的嚴格的質量檢驗。
中國企業在中東歐國家應當成立自己的商會,加強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和行業互助,及時提供信息服務和法律咨詢,做好海外承包工程項目的優惠貸款和相關保險事宜。
中國企業應當學習借鑒歐美先進企業的管理體制和質檢體制,保持管理的國際化和先進性,建立優質的竣工后的運營維護系統。
入鄉隨俗。中國企業在中東歐國家承包的交通運輸工程項目工期較長,中方人員在當地生活的時間也比較長,所以,入鄉隨俗,尊重當地的文化、宗教和社會習俗,與當地人民保持友好的關系,對于完成工程項目非常必要。
中國企業應當充分了解所在國的宗教習俗,與對方打交道時不要犯忌。中國工人在周六、周日、晚上甚至節假日加班加點干活都是正常的,但這一點在歐洲人那里是行不通的。不僅有宗教習俗的因素,還有勞工法的因素。所以,中國企業要尊重歐洲人的宗教文化習俗,在編制工程預算和計劃時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充分預估工期時間,不要指望靠“加班加點”突擊完工。
歐洲人普遍信奉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價值觀,中國企業在中東歐國家承建工程項目,應當尊重歐洲文化價值觀,強調共同人性方面的東西,在維護自己的利益和權益的同時,維護分包商、當地員工的利益和權益,造福當地人民。
中東歐國家在冷戰和兩極格局時期曾經遭受過蘇聯霸權主義的欺負,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有嚴重的疑慮。在人權、民主等問題上,中東歐國家深受西歐國家的影響,歐盟對華的貿易制裁或貿易管制也容易在中東歐國家得到響應和執行。所以,中國企業在中東歐國家承建工程項目出現問題時,要避免展示國有企業的官方背景,避免將工程問題政治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地應對解決。
中國企業在中東歐國家招工時應當注意當地人的習慣,不要將歐洲民眾視為個人隱私的信息作為招工條件,如性別、民族等,以免引起當地人對中國企業招工的性別或民族歧視的疑慮。
在管理工人方面,中國企業習慣于集體主義管理方式,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將員工視為企業的一部分,強調員工對企業發展的責任;歐洲人則更看重個人權益和利益,更注重人文關懷,對企業侵奪和占用個人的權益和時間比較反感。中國企業在管理當地工人時應當注意這種差異,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關懷,多一些溝通。
西方媒體常常以報道爆炸性新聞和負面新聞而增加收視率、點擊率和發行量。中國企業進入中東歐國家,當地媒體可能會尋找和追蹤報道中國企業的負面新聞,中方要特別注意這一點。一方面,應當理解西方國家的媒體為了自身生存發展,需要大量報道負面新聞以吸引民眾,無需大驚小怪;另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社會形象,不要讓媒體抓住負面把柄,對于媒體批評,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坦然面對。與此同時,適當做一些公益慈善事業,如資助學校教育,贊助智庫研討會等,主動、積極地與當地媒體保持聯系,利用媒體渠道傳播自己的企業文化和先進理念。這樣,不僅能擴大企業影響,還能增進當地人民對中國企業的了解。所以,善于與媒體溝通,通過媒體傳播擴大自己的正面影響,增進當地人對自己的了解,是中國企業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