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技術無論是在核心技術,還是典型應用上都已出現爆發式的進展。隨著平臺、算法、交互方式的不斷更新和突破,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將主要以“AI+X”(為某一具體產業或行業)的形態得以呈現。所有這些智能系統的出現,并不意味著對應行業或職業的消亡,而僅僅意味著職業模式的部分改變。
【關鍵詞】人工智能 發展前景 核心技術 【中圖分類號】TP18 【文獻標識碼】A
任何有助于讓機器(尤其是計算機)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智能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都可視為人工智能的范疇。從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等科學家于1956年的美國達特矛斯會議(Dartmouth Conference)正式提出人工智能這一概念至今,已過去了61年。經過超過一甲子的曲折發展歷程,人工智能已成為一個涉及計算機科學、控制科學、生命科學(腦科學)、數學、哲學、認知科學等多學科的交叉技術領域,展現出無比光明的發展前景。
未來人工智能將有可能進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協助人類完成此前被認為必須由人完成的智能任務
隨著各種智能終端的普及和互聯互通,在不遠的未來,人們將不僅生活在真實的物理空間,同樣生活在一個數字化、虛擬化的網絡空間。在這個網絡空間中,人和機器之間的界限將被空前淡化,換言之,網絡空間中的每個個體既有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一個人工智能。另外,在真實的物理世界中,人工智能又不必具有類人的形態,這使得人工智能將有可能從更多的角度進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協助人類完成此前被認為必須由人完成的智能任務。
在生產方面,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未來人工智能有望在傳統農業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通過遙感衛星、無人機等監測我國耕地的宏觀和微觀情況,由人工智能自動決定(或向管理員推薦)最合適的種植方案,并綜合調度各類農用機械、設備完成方案的執行,從而最大限度解放農業生產力。在制造業中,人工智能將可以協助設計人員完成產品的設計,在理想情況下,可以很大程度上彌補中高端設計人員短缺的現狀,從而大大提高制造業的產品設計能力。同時,通過挖掘、學習大量的生產和供應鏈數據,人工智能還可望推動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企業效率。在理想情況下,企業里人工智能將從產品設計、原材料購買方案、原材料分配、生產制造、用戶反饋數據采集與分析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全流程支持,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和升級。
在生活服務方面,人工智能同樣有望在教育、醫療、金融、出行、物流等領域發揮巨大作用。例如,客服機器人可協助醫務人員完成患者病情的初步篩查與分診;醫療數據智能分析或智能的醫療影像處理技術可幫助醫生制定治療方案,并通過可穿戴式設備等傳感器實時了解患者各項身體指征,觀察治療效果。在教育方面,一個教育類人工智能系統可以承擔知識性教育的任務,從而使教師能將精力更多地集中于對學生系統思維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對金融而言,人工智能將能協助銀行建立更全面的征信和審核制度,從全局角度監測金融系統狀態,抑制各類金融欺詐行為,同時為貸款等金融業務提供科學依據,為維護機構與個人的金融安全提供保障。在出行方面,無人駕駛(或自動駕駛)已經取得了相當進展。在物流方面,物流機器人已可以很大程度替代手工分揀,而倉儲選址和管理、配送路線規劃、用戶需求分析等也將(或已經)走向智能化。
平臺、算法以及接口等核心技術的突破,將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從核心技術的角度來看,三個層次的突破將有望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分別為平臺(承載人工智能的物理設備、系統)、算法(人工智能的行為模式)以及接口(人工智能與外界的交互方式)。
在平臺層面,當前大多數人工智能依賴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計算設備加以實現。傳統計算機的核心CPU(中央處理器)主要面向通用計算任務設計,雖然也可兼容人工智能所面對的所有智能任務,但效能相對較低。隨著各行各業對人工智能的需求激增,研發更適合人工智能的高效能平臺正成為一個日益凸顯的需求,因特爾、谷歌、英偉達、寒武紀等國內外知名企業以設計新型的智能處理器為切入點,近年來取得了一系列進展。未來的人工智能將必然需要面對種類繁多且特點各異的智能任務,在各類處理器的基礎上設計新的計算架構,并實現一個能服務于不同企業、不同需求的智能平臺,將是未來技術發展的一大趨勢。此外,當前進展迅猛的量子計算技術尤其是量子計算機的實現,也有望在將來為人工智能提供突破性的計算平臺。
算法決定了人工智能的行為模式,一個人工智能系統即使有當前最先進的計算平臺作為支撐,若沒有配備有效的算法,只會像一個四肢發達而頭腦簡單的人,并不能算真正具有智能。面向典型智能任務的算法設計,從人工智能這一概念誕生時起就是該領域的核心內容之一。可以想象,智能算法在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中仍將處于中心的位置。但與過去不同的是,今天的人工智能不再僅僅是隱藏在象牙塔或各種科研機構的學術研究,而是已經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之中,和我們真實生活的社會、物理世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聯系。而無論對于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社會、國家而言,亦或是對于作為個人而言,我們的文化、語言、生活、行為習慣都是在不斷演變的。能否改變過去完全由手工輸入計算機程序的算法實現方式,令算法通過自身的演化,自動適應這個“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的物理世界?這也許是“人工”智能邁向“類人”智能的關鍵。
溝通是人類的一種基本行為,也是人與人之間協作的基礎。在虛擬的數字化空間中,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分解正變得模糊。換言之,在這樣的一個空間里,一個中文聊天機器人也許比一位外國友人讓我們覺得更容易溝通。因此,在一個人工智能協助人類完成大量智能任務的未來社會中,如何實現人機的高效溝通與協同將具有重要意義。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是實現人機交互的關鍵技術之一。以科大訊飛為代表的企業和科研機構已在語音識別方面實現了可商用的產品,自然語言理解則有望在一些典型應用領域,如智能客服率先取得突破,但走向全面的人機相互理解仍是當前的一個技術難點。另外,不采用自然語言,而是直接通過腦電波與機器實現溝通,即腦機接口技術,也已有相當進展,目前已經大體可以實現用腦電波直接控制外部設備(如計算機、機器手等)進行簡單的任務。
人工智能無論是在核心技術,還是典型應用上都已出現爆發式的進展。隨著平臺、算法、交互方式的不斷更新和突破,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將主要以“AI+X”(為某一具體產業或行業)的形態得以呈現。在不遠的未來,智能客服(導購、導醫),智能醫療診斷、智能教師、智慧物流、智能金融系統等都有望廣泛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需要指出的是,所有這些智能系統的出現,并不意味著對應行業或職業的消亡,而僅僅意味著職業模式的部分改變(如減少教師教授書本知識的時間),即由以往的只由人類完成,變為人機協同完成。因此,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值得大家期待。
(作者為南方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參考文獻】
①鄭南寧:《“混合增強智能”是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向》,《人民日報》,2017年11月13日。
責編/溫祖俊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