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公平思想對資本主義的公平正義予以了理性的辨析和批判,提出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公平正義建設的制度化構想,深刻探討了人類社會的公平正義問題,對于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公平思想 新時代 公平正義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與推進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發展具有目標同源性,均是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有效途徑。馬克思公平思想包含著對資本主義不公平現實的批判,提出了分配正義、生產正義以及交換正義,有助于促進我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生態領域的公平正義建設,是推動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和體制機制變革的重要指導思想。
馬克思公平思想的根本邏輯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公平思想的理論出發點。馬克思公平思想堅持實踐的歷史分析方法,圍繞“現實個人”與生產力的關系進行了深刻研究。馬克思公平思想將社會視為有機聯系的整體,強調生產力發展中人對社會關系、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關鍵作用。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實踐活動要受到社會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共同影響,因此公平問題屬于歷史范疇,社會公平與社會發展的程度密切相關。社會公平發展的程度決定著一個社會的發展形態,是判斷社會進步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馬克思公平思想表明,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體制的系統設計和安排,本身就是社會公平螺旋上升的過程。
馬克思認為,社會公平與一定的歷史發展水平和人的發展水平具有適應性。一個社會是否進步,不僅僅要考察生產力發展水平,更要從民生、經濟、制度等多角度考察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程度。不同社會背景和不同時代條件下的社會公平正義,均存在既合理又相對局限的問題,而歷史的發展將使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揚棄完善。
馬克思公平思想充分表明,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不能與社會發展的現實條件割裂。社會發展水平、社會形態以及時代條件都對社會公平正義的發展具有制約作用。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出發,深刻分析了資產階級公平觀形成和發展的根源,對公平觀及其對人類社會的歷史性進步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以“公平交易”為噱頭走上歷史舞臺,然而其“公平正義”的本質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公平正義的前提是商品交換。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公平正義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是有限的,無產階級是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公平與正義的。因此,馬克思強調,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才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公平與正義。馬克思把社會公平視為現實的奮斗目標,認為社會主義未來的建設要以社會公平為核心價值目標,而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勞動真正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一需求后,才能實現各盡所能,達到按需分配的公平正義狀態。因此,馬克思公平思想表明了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發展具有高度的理論指導意義。
公平正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
正是由于對資本主義社會不公平、不正義問題的深刻批判,才誕生了馬克思公平思想,促使馬克思進一步加深對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公平正義實現方法的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下的偉大勝利,馬克思公平正義系列思想指導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體現出了人民群眾對新時代社會更加公平正義的迫切需求。社會主義社會本質上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的關鍵目標在于實現公平正義,滿足群眾對公平的需求。然而,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事實,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充分實現仍有較長的路要走。因此,構建社會公平正義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要求和任務。
人民群眾在新時代的多元化需求,凸顯了社會公平正義建設的緊迫性和戰略性。一是貧富差距的現實矛盾激發了群眾“獲得感”方面的不平衡心理,群眾對物質生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資源分配不均,使群眾形成資源危機。目前來看,人民群眾對公平享有教育資源、醫療資源、住房資源、就業資源等有著強烈的愿望。盡管近些年來,我國在民生建設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然而由于我國人口基數龐大,以及歷史與市場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國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發展仍面臨多種挑戰。三是生態公平正義逐漸受到群眾的重視。隨著生態危機的加劇,人民群眾希望公平享有綠色生活,而對綠色商品、宜居環境等生態資源的渴求,加深了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渴望。因此,建設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已經上升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戰略高度。繼續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出發點,構建社會公平正義,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由之路。
馬克思公平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啟示
進一步完善基本政治制度,創新群眾平等享有政治權利的渠道。在新時代,群眾對平等的政治參與十分重視,而網絡時代的到來,使群眾擁有了便捷參與政治話題討論的渠道,為我國政治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對群眾的政治參與熱情要珍惜和保護,要進一步加大政務公開,開辟群眾政治參與的渠道,將媒體、社區等途徑充分利用起來,使群眾政治監督、利益表達、獻計獻策、批評質疑等權利得到實現,讓群眾公平地參與到國家建設中。
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從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各自對公平與效率關系的界定來看,單一偏向公平或效率都將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國形成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從馬克思公平思想來看,僅從道德倫理角度來闡釋公平,對解決現實問題是毫無助益的。因此,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必須要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依靠經濟發展提升效率的同時,要更好地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使效率與公平互為條件、互為結果。堅持經濟建設不放松,為公平正義建設夯實物質基礎。要依靠合理的頂層設計最大程度地實現公平正義,注重過程與程序公平,使群眾公平感逐漸遞增,增強人民群眾努力奮斗的信心。
加強生態建設,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一是加大力度進行生態環境保護,使資源得到合理分配,以馬克思公平思想為指導,保證群眾公平享有建設美麗中國的權利和機會。二是加快綠色產品的研發,使綠色生態產品成為大眾化消費品。加快技術創新,增強綠色產品制造力,以綠色生產實踐拉動綠色消費,激活生態產品市場活力,使高水準的綠色產品成為大眾消費品。三是要依靠宏觀生態治理,優化城鎮環境,為群眾享受宜居生活創造條件。
完善分配制度,統籌多種資源發展民生建設。在發展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要加強對資本主義的警惕,以實現分配制度的進一步公平正義來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鞏固意識形態安全、增強社會主義力量的關鍵。總之,我國發展公平正義的根本前提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的邏輯框架下完善分配制度,大力發展民生工程,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實現制約資本和平衡資本的目的,保障公民的基本利益。
(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網,2017年10月27日。
責編/孫渴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