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治理官場“大忽悠”,最為根本的著力點在于加強制度建設。要加強制度體系建設,加強黨紀、政紀、法紀等教育培訓,加強監督檢查,加強對官場“忽悠”行為的問責和懲處力度,以保證治理官場“忽悠”現象的有效性。
【關鍵詞】“大忽悠” 制度建設 黨內法規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官場“大忽悠”是當今我國政治生活中形式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治理官場“大忽悠”,要以相關制度規定為前提,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塑造風清氣正的官場生態。
催生官場“大忽悠”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執行不力
要治理官場“大忽悠”,加強制度建設是根本之策。制度具有系統性、穩定性、長期性特點,借助于制度可以建立起防治官場“大忽悠”的長效保障。對于制度在解決思想作風問題上的作用,鄧小平同志曾作出過明確闡述。他曾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問題不解決,思想作風問題也解決不了。”由此可看出,官場“大忽悠”之所以在全面從嚴治黨、糾正“四風”的形勢下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與組織制度、工作制度等執行不力有著密切關系。換句話說,組織制度、工作制度等存在的漏洞和缺陷,為官場“忽悠”提供了施展“忽悠才華”的空間。
當然,治理官場“大忽悠”,糾正官場“四風”問題,不是沒有相應的制度規定,相反,我們的制度規定是完備的。但為什么官場“大忽悠”仍然大行其道?根本原因就在制度的執行上。也就是說,當前我國的制度供給不是供給不足,而是供給過剩,以致于給制度的執行帶來了難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黨內法規開展全面清理,截至2014年底,全面系統清理了1949年至2012年6月期間中央出臺的全部文件,共清理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1178件,其中322件在清理中被廢止、369件被宣布失效,二者合計占到58.7%。之所以會有超過一半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被廢止或宣布失效,原因就在于制度供給存在著制定的隨意性、前后不一致的矛盾性、超越實際的理想性、指標的模糊性等問題。例如,有的制度和規則設定的目標和標準過高,大大超出了實際所能達到的水平;有的制度和規則缺乏剛性指標,要么模糊不清、可以作出多種多樣的解釋,要么存有明顯的漏洞和瑕疵,從而給投機者、“大忽悠”留下了可乘之機。這種情況給那些官場“大忽悠”創造了制度的空間,使他們在存有制度漏洞(尤其是對官場“忽悠”行為的懲處沒有明確的規定)、規則模糊虛化、標準難以把握和執行的地帶,可以上下其手、渾水摸魚、弄虛作假、敷衍塞責,甚至在全面從嚴治黨、糾正“四風”的形勢下仍然頑固地存在著。因此,在當前的中國,加強制度建設,要以治理官場“大忽悠”為最根本的著力點,不是看制定了多少新的制度規章,而是要加強制度的執行力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進行的系統清理,可以看作是對黨內法規制度供給的一次調整,是對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的一次“瘦身”。經過清理之后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更加具有科學性、準確性、可操作性,使守紀執紀有了明確的規章制度依據。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清理黨內法規的同時,也頒布了一系列新的黨內法規,形成了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基本框架。例如,2013年5月,《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和《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備案規定》陸續發布,中國共產黨首次擁有了被視為黨內“立法法”的正式制度文本,為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建設提供了基本依據和規范。此外,2015年8月頒布了《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2015年10月印發《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2016年7月印發《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2016年10月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2017年1月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試行)》等。這些基礎性、綜合性的黨內法規構成了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的主干,構建起了“不能腐”的有效機制,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強化制度執行力建設,治理官場“大忽悠”
第一,加強制度建設,尤其是加強責任體系建設、工作運行機制建設和考核評價機制建設,形成嚴密、科學、可操作的制度規范體系,這是提高制度執行力的前提和基礎。治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及其表現形式之一的官場“大忽悠”,制度規范不在于多,而在于管用,在于具有可操作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已經進行了這方面的努力,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為全面從嚴治黨、糾正“四風”提供了制度依據。當然,這項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繼續做大量的工作,并根據時代的變化對已有的制度規則作出適當的調整。
第二,加強黨紀、政紀、法紀方面的教育培訓。通過培訓,增強黨員干部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覺,以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毅力抓好作風建設。增強黨員干部的勤政廉政意識、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和執行意識,形成“人人關心執行、人人推動執行”的氛圍。
第三,加強以糾正“四風”為重點的監督檢查。通過專項治理和經常性的監督檢查,抓好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轉作風改作風決策部署的落實;完善政風行風監督聯席會議制度,對“四風”突出問題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新表現進行監督檢查,形成整體合力,采取過硬措施,堅決整改,從而達到治理官場“大忽悠”的實際效果。
第四,加強對官場“忽悠”行為的問責和懲處力度,對那些不負責任的、不做實事的、遇事推諉扯皮的、不重實效重包裝的官場“大忽悠”進行問責和嚴肅查處,提高治理官場“大忽悠”的制度執行力。應對兩種特殊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一是官場中存在的“忽悠”成本低的情況。一些靠“忽悠”上位的黨員干部,自己得到了實際的利益和好處,但是,大多數的“忽悠”行為卻得不到應有的懲處,即使那些得到了懲處的“忽悠”行為,對之進行懲處的力度和“忽悠”得到的利益相比卻不成比例,這也就成為“忽悠”行為屢禁不絕的重要原因。因此,應當加大對“忽悠”行為的懲處力度,使懲處足以起到震懾作用,進而在全社會形成“視‘忽悠’為畏途”的制度環境。二是制度執行過程中的特殊主義取向。在關系網絡錯綜復雜的官場中,雖然明令禁止,但是在實際上卻存在著不同的“小圈子”,在執行制度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對所謂“自己人”采取一種做法,對不是“自己人”采取另外一種做法的現象,這也就是所謂的制度面前“因人而異”。在面對官場“忽悠”行為時,如果也采取這種特殊主義的做法,不僅達不到懲治的目的,反而會加劇官場政治生態的惡化。因而要采取措施防止制度執行過程中特殊主義行為的發生,以保證治理官場“忽悠”現象的有效性。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劉金程:《十八大以來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成效顯著》,人民論壇網,2017年9月7日。
責編/賈娜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