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的農村金融改革持續推進,新型農村金融服務逐步開展,形成了覆蓋面廣、層次多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進一步為我國“三農”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的內外環境產生了新的變化,對金融支農的要求更高,使得農村金融在服務“三農”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需要探索新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農村金融 “三農” 智慧鄉村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并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申了“三農”問題是關系我國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這是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之后,對農村金融改革方向的再次明確。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村金融被賦予了更高的責任和要求。新時期農村金融在服務于“三農”過程中,出現了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產品單一、信息化水平較低、金融生態環境不完善等問題,這與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相差較大。
監督與激勵雙管齊下,服務與產品充分結合
政府作為新時期農村金融服務“三農”的重要支撐與推動力,在政策制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政府致力于農村經濟的戰略性發展與農業的產業化發展,應充分運用監督與激勵職能,在保留和發揮傳統農村金融機構作用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村鎮銀行等微型金融機構,增強金融機構支農力量,從而構建出多樣化、層次化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以此更好地服務于“三農”發展。政府一方面應加強監管,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體系的規范化提供有效保障。對于不符合規定、擾亂農村金融市場秩序的不良農村金融行為,要及時制止。要科學利用民間資本,鼓勵農村微型金融吸引有實力、有資本的農戶作為股東加入,實現對農村金融活動的科學制約。同時要建立農村金融機構體系配套機制,實行“自上而下”風險防控和“自下而上”信息反饋相結合的運行模式,使得金融機構體系可以在運作過程中做到風險預防,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應加強激勵,為構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提供有效支持。基于國家相關要求和規定,適當降低涉農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條件,積極構建諸如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微型金融機構。拓展農村信貸新形式,如開辟“整村授信”、創辦社區銀行、資產質押貸款等,給予支農貸款利率優惠,并對金融機構提供稅收優惠及定向費用補貼等。另外,針對一些發展較為落后的村鎮銀行,應大力扶持,并以此為示范點,減少硬性限制,促進農村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
金融機構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踐行者,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產品是一條基礎性路徑,也是一條必要性路徑。首先,加大金融服務實施力度,要求各農村金融機構繼續貫徹十九大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行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充分了解和把握農村金融市場及農村經濟發展需求,對農村信貸結構予以優化和調整。加大涉農信貸投放量,并大力開展與農村經濟發展特征相適應的農村金融服務產品。建立科學的農村金融審批與決策流程,促進審批權限下移,積極發展村鎮銀行運營網點,開展涉農小額貸款業務,增強對農村小微企業的信貸業務支持力度。加強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農商銀行等多類型銀行機構的主體作用,為“三農”提供高效率的金融服務。其次,加大農村金融服務產品創新,拓展金融放貸業務范圍。充分結合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明確當地農村的投資需求,因地制宜地開發信貸新產品和新形式,開展“三權”抵押業務,精簡信貸抵押業務流程,并提出新的信用評價方式輔助農村金融服務。尤其是針對農村落后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要以更加人性化的評估方式確定信貸投放力度,完善資產質押貸款工作以及承包土地經營權貸款工作等。最后,加強銀政合作、銀企合作、銀村合作深度,創新形式,切實將各項支農政策落到實處,大力推廣特色貸款、便農服務終端、豐收驛站、小微企業專項貸款等,解決農村中小企業、農戶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同時構建融資擔保業務風險分擔機制,減少涉農信貸風險,提高金融服務質量。
大力推廣“智慧鄉村”,優化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農村金融的未來走向與“互聯網+”緊密相聯,大數據、云技術等信息技術的運用,對金融機構的資源配置、信息共享等意義重大,不僅減少了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還為廣大農民的金融業務辦理簡化了流程,增加了便利性。為了進一步彌補部分經濟落后地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缺陷,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閑散資金,將互聯網、金融、農業有效結合。首先,拓展“互聯網+金融+農業”業務形式。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發展不均衡,尤其是偏遠的縣鎮、山區等,仍然處于金融業務發展的空白階段,因此,應積極探索新的金融服務方式,建立金融便民服務點,開辟移動支付、手機信貸、第三方支付、網絡貸款、P2P、眾籌融資等新型移動金融服務,運用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快捷支付方式,彌補農村金融電子化服務空白與疏漏,提高服務“三農”的便利性。其次,加強互聯網金融宣傳與安全教育,提高農民網絡防范意識,避免互聯網金融詐騙。各農村金融機構應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定期下鄉走訪,開展網絡安全知識講座,提供網絡安全咨詢服務,科學引導農民進行合理的金融消費,從而使農民更好地享受互聯網金融服務。最后,推廣“智慧鄉村”金融項目,在各鄉鎮金融服務平臺的基礎之上,開辟多元化服務渠道,如惠農e貸、惠農e付、惠農e商等,農村金融機構應切實承擔起鄉村振興的責任,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促進精準扶貧、信息化進村、電子商務入戶,真正做到新時期農村金融服務于“三農”發展全過程。
面臨新時期農村金融服務“三農”發展新形式、新路徑的興起與融入,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村金融服務真正落到實處,必須優化和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及金融生態環境,以滿足多層次、多元化“三農”金融業務的辦理需求。一是加強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互聯網技術全面運用,提高鄉鎮網絡覆蓋率及網絡速率。此外,改善村鎮銀行、自助銀行發展環境,擴大自助銀行在鄉鎮地區的覆蓋率,增加ATM、POS機、電話支付終端等,建設多功能金融綜合服務站,進一步填補農村金融機構建設空白,切實加強農村信息化與網絡化發展,打造堅實的農村支付環境基礎。二是圍繞綠色金融,為小微企業融資營造良好環境。面對小微企業金融業務中的薄弱環節,應將保護環境作為一項基本政策,以科學的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為引導,促進綠色金融發展,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讓農戶能夠利用土地使用權實現抵押貸款,從而解決農戶的金融需求問題,擴大綠色信貸業務范圍。三是加強新時期農村金融服務建設與農村精準扶貧的結合,優先在欠發達的農村地區開展農村金融服務完善工作,一方面提高金融支付服務水平,另一方面結合電子商務開展扶貧工作,充分利用電子支付優勢,深化農村金融支付環境改革,推動農村金融服務進入各領域、各行業,支持綠色、生態、高附加值產業發展,尤其針對農民創業、生產、生活消費、住房等融資需求,加大貸款投放力度,從而快速提高農村經濟水平。
面對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農村金融發展面臨巨大挑戰,金融惠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扭轉農村經濟的低迷形勢,以金融業發展帶動農村經濟增長,使涉農金融機構得到有效發展。要通過政府監督與激勵、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創新與服務水平提升、“互聯網+金融+農業”計劃實施等,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使得新時期農村金融服務“三農”工作大放光彩。
(作者為河北師范大學商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李宏暢:《我國農村新型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發展研究》,《上海農村經濟》,2015年第9期。
責編/賈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